第十二章 过渡(1 / 2)

加入书签

此言一出,康熙立刻被气的脸都涨红成了猪肝色。

“你……!”

康熙声音颤抖,几乎要拍案而起,呵斥这个“不孝子”

,但当他看到他的保成的那双眼睛时,那口气却猛的噎在了喉咙里。

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仇恨,怨愤。

最底下还混杂着泪光,泪光里是委屈和控诉,痛苦,还有一闪而逝的,连胤礽自己都未察觉的关切。

面对这样的眼神,康熙觉得自己像是在被儿子堵在墙角,历数罪状一样,喉咙干涩的厉害。

也……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于是只能怔怔地看着眼前这个状若疯癫的儿子,最终沉沉叹息。

“……所以,你现在……是来看朕的笑话了?”

这话说的太过苍凉和认命,带着属于老人的暮气沉沉。

胤礽脸上的疯狂渐渐褪去,他看着康熙苍老憔悴的面容,那双曾经令人生畏的眼睛此刻只剩下浑浊和无力。

恨意依旧汹涌,但一丝不合时宜的酸楚和牵挂,却像纤细坚韧的藤蔓一样缠绕上来。

胤礽别过脸,不知是哭是笑的轻呵了一声。

“我怎么敢。”

然后就和肩上的殷愿面面相觑。

殷愿一歪脑袋。

看我干啥?不吵了?

胤礽于是这次真的笑了出来,肩上扛着殷愿,转身就走。

康熙抬起手又放下。

因为胤礽没有回头。

他越走越快。

太狼狈了,满怀报复意味的跑过来,结果预想的很多话又在看到那个老迈的汗阿玛之后开始说不出口。

真没出息。

做不到放下,他又何苦想来求一个了断。

倒不如离远些的好。

没瓜可吃,殷愿毫不留恋的飞走了。

京城的快陷落消息传开后,紧随着一起传开的就是康熙的退位,震惊了天下的同时,也打乱了不少人的计划。

胤礽自请在华夏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出去刷脸,安抚西安,太原,青州等地的八旗驻防城,确保他们能够配合华夏,有序解除武装,等待整编安置去了。

直隶省,尤其是靠近京城的北方各省,在得知消息后,大多迅归附,尤其是各州府县的官员们,见到了康熙的亲笔退位诏书后,大多选择了开城迎降。

少数忠清分子或试图抵抗,或弃官而逃,但城中也很快被当地士绅百姓或华夏派出的先遣队伍控制住了局面。

京城的官员大臣里亦有忠臣自尽了几个,但更多的仍旧是只想活下去的人,何况这几年康熙的急躁高压,让不少臣子早就暗中叹息,动摇。

大多臣子迅改换门庭,向华夏政权大表忠心,献上钱粮册簿,竭力证明自己的“有用”

,以求在新朝保住官位甚至谋得晋升。

但华夏方面只留下了有经验的文书和技术人员,考核并优先审查是否有罪行,其他旧官吏仍在逐个进行调查核实。

倒也有一些自诩清流或性子谨慎的官员,称病不出,闭门谢客,试图观察风向,等待新政权政策明朗后再做决定,但也有少数有识之士,早已对清廷失望,也认可华夏政权展现出的新气象和能力,主动出山,协助华夏人员接管政务,维持秩序,恢复生产。

朝廷重臣们虽被放置在一旁,但华夏的政委和指导员们随之跟进,张贴安民告示,宣布政策,迅填补了权力真空,稳定局面。

殷灵毓打开了京城的粮仓,清点过后确定不用自己再添点儿,便一如既往的暂时开仓放粮,免费但限额的放给贫民百姓。

手下们则忙着登记所有八旗人口,宣布将分批分地,安置到城外或东北,参加生产劳动,同时组织旗人中的工匠参加培训,为工厂落地后的就业做准备。

消息的传递需要时间,殷灵毓这边还在埋头消化刚刚占领的京城,同时还有夹在京城和华夏之间的盛京,毕竟此处清军大军不少,为防生乱,是务必要尽快处理的。

而且能将华夏现在所占领的两片地方连接到一起,也能将后方的物资和技术更好的输送到京城,再辐射到全国上下。

江南士绅在经历了白莲教动荡和清廷的疯狂盘剥后,对清朝早已离心离德,但等他们听到消息后,虽然乐见清廷倒台,但也震惊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