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孤立(2 / 3)

加入书签

p; 天底下的地就那么多,士绅分一分,百姓就没有地种了。

    几人当然听得懂,几人是元末杀出来的,亲身经历过的,因此哑口无言。

    而读书人,有了功名就可以有一部分田产不交税,就可以将大量田产挂在他们的名下,一个家族培养出几个读书人,就可以合理的避税上几百亩田产,减少的税收就是他们从大明身上吸的血。

    当国库逐渐被蛀空的时候,恐怕朝廷就不得不向平民百姓加征税收,可是盘剥的却不是应该被盘剥的。

    长此以往,只会让百姓过得更苦罢了,他们名下田契叠起来竟能比圣贤书还厚三分,偏生衙门里黄册年年造,土地年年涨,税收却年年少。

    圣贤道理千斤重,不及免粮四两轻。

    有这样的优待,甚至还有人在想念元朝,想着得寸进尺,也不能全怪朱元璋狠心震慑,绝不退让。

    是他们太贪婪。

    这些殷灵毓也都在奏折上写了上去,朱元璋那天撇开其他折子看了足足两个时辰,最后拉着朱标,仔细算了一笔账。

    秀才,举人,进士……

    免税,隐田,诡寄……

    奉天殿的灯火亮了半夜,最终以一场打砸声结束。

    随后,朱元璋一改往日对于读书人的拉拢和敬重,对士绅下起了狠手,不仅是锦衣卫,还将功名的免税制度取消,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殿哗然。

    但刚经历过一场大清洗,大臣们也不敢头铁的直接劝阻,暗地里的暗流涌动,甚至都因为锦衣卫而显得柔和平静。

    士绅的反扑则又狠又凶,短短几天,参奏殷灵毓的折子能扔满一个箩筐,都是些中低层官员,上层的大多仍在观望,在斟酌。

    殷灵毓丝毫不受影响,朱元璋也没有。

    别苗头是别苗头,真正为国的时候,仍旧是统一战线。

    政策理所当然的被采纳了,但真正实施想想就不容易,朱元璋还特意为此整顿扩充了鸾仪司,更名为,锦衣卫。

    锦衣夜行,直达天听。

    由他们来丈量土地,清查人口,最合适不过。

    趁此机会,殷灵毓就将户籍制度的问题给提了出来。

    明初户籍分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等等,但有些东西勉强还可以世袭,有些东西大可不必,没有天赋就是没有天赋,人总有自己擅长的道路,僵化了这些制度没有办法让朝代千秋万代。

    偏偏朱元璋想要千秋万代,平安稳定。

    “臣请陛下废除世袭职业户籍,允许百姓自由选择从事生产,百姓可自由务农,经商,从军,但需在官府登记,以免逃税。”

    朱元璋翻着殷灵毓的奏折,然后往一旁一拍。

    沈万三的商税奏折,是殷灵毓提出来的阶梯收税制度,他递得心痛,但朱元璋看了心动不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