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归去(加更还债二)(2 / 3)

加入书签

乡下没太大区别。”

“其二,深城,优势的点和沪上差不多,坏处也是,相对而言,政策支持力度会更大些,但我本人对那座城市了解不够,这些都是听说。”

“其三,川渝,准确的说是蓉城与渝市二选一,优势是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将高端产业链往内陆转移,且水电资源充沛,半导体对这两样很看重,劣势是两地的工业禀赋并不算强,至少比长三角、珠三角都差得多,高技术产业工人数量不多。”

“川渝地震带对精密设备不利,但更西北水资源匮乏,半导体需要海量供水,大概也是许多企业不选择去那的原因,不过若是配合地质考察勘探,未尝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只是会很麻烦。”

三根手指收回,一直没反应的吴越却看了过来。

似乎看出了翟达的犹豫。

卢薇也转过头来,似乎在鼓励翟达。

翟达叹了一口气:“其实还有第四个选项,先说好,这是夹杂了私心的。”

众人竖起了耳朵。

这次翟达没有数手指,而是双手摊开,坦诚道:

即便有私心,也是坦坦荡荡的有私心。

“其四,东阳。”

原本翟达以为,此时会有人跳出来说:会长你是怎么把它和另外三并列提起的。

但并没有。

甚至个别几个,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吴越见翟达终于说出这两个字,心里松了一口气。

脸上也带着憧憬和感慨,显然翟达也是找他谈过了。

翟达向后一靠,聊起自己家乡,语气轻松了许多。

“你们可能不熟悉,东阳海运靠近多个港口方便出海,陆运地处东部运输大动脉京沪高速核心,工业资源如水电基础完备,散装省看似没有拿得出手的明星企业,也无超一线城市,甚至有时候连省会都没有.但工业禀赋很强。”

“工业产值常年全国第二,而第一有两个超一线城市,且散装省高新技术占比30%以上,民营占比50%以上,产业链并不弱,我们就有许多半导体的国产设备商在散装省,全省高技术产业工人数量巨大,研究院未来不只会涉及碳化硅,还可能有其他产业。”

“我知道散装省的数据和东阳的是两码事,但若去了那里,得到的支持不能只看东阳本地的,而是整个散装省,辐射的区域也不能光看东阳,左右联动整个散装北,上下链接‘京津冀’和‘长三角’,更远处对着日韩。”

“鸡首牛后、人脉资源、整个东阳我是老大这样的假大空我就不谈了,说多了显得我倒果为因,牵强附会。”

“所以说说劣势吧产业工人充足但顶尖人才不足,生活设施欠发达,医疗教育就那样,小县城有的毛病它都有,如果去了,就要有自建一个小城镇的心态,就像曾经那些国有大厂,建小区,建学校,建医院,要尽可能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

翟达重新坐直了身子:“目前就是这些想法,过段时间工信部来人后,我会与他们好好沟通一下,也听取他们的意见。”

虽然决策权100%在他手里,但不代表他不听任何建议。

但正是这个坦然的态度,更让下方一众人有些犹豫。

这时,全场没说过一句话的周墨突然抬手示意道:“会长,你可能弄错了一件事。”

翟达微微皱眉:“什么事”

“我们大部分都是还未毕业的学生,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但依托天赋搞搞研究还行,总部选址和长远规划这样商业上的大事,很难有什么建设性的想法。”

周墨沉声道:“我不代表别人,我只说自己:我相信您的判断,哪怕您是带着私心的,因为大家的未来和您的私心并不冲突,我能够有好的机会和好的舞台,不也正是以您的私心为开端么”

“您是领袖,领袖比起兼听,更要引领,所以我赞成去会长想去的地方。”

此言一出,众人才明白刚才那种犹豫是怎么来的。

并非他们不满翟达的设想而不敢说,而是对这样的长远规划来说,本身就是希望翟达作为会长,能给出一个方向。

他们追随的不是一个城市,甚至不是一个公司。

而是一个人。

齐林第一个道:“我支持周墨的想法。”

孙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