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 等待上映(2 / 5)

加入书签

时候,陈寅就会把剧本优先提供给公司的制作团队,由他们竞标,如果没有团队给出满意的制作方案,或者是没有人愿意做,公司再从外面去找人搭建剧组。

    多向的选择,可以确保核心的创作人长时间地、捆绑式地跟一个制作团队合作。

    而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固定的、不变的,就只有灵河这家公司。

    -

    实际上,陈寅也完全有别的办法让这些人离开公司的成本变大。

    比如跟还是新人时期的他们签订长期合同,十年起步。

    但是,因为陈寅摸清楚了陆严河的性格,知道他的行事作风,所以,陈寅没有在公司搞这一套。

    说白了,陆严河实在是太能赚钱了,所以,金额数字大小对于陆严河,真还不是灵河的第一目标。

    他不是嘴上说得漂亮,他是真正地在每一个时候、每一件事上,都充分地身体力行,对公司的生态建设、长远发展,远比眼前短期的利益看得重。

    因此,他也从来不以短期的利润收入来考核陈寅和徐天明。

    很多时候,或者说,大部分时候,那些同样看到了生态建设和长远发展重要性的老板,是既要又要,这些要有,眼前的利润也得有。

    陆严河是真的可以不在意,不放在心上。

    当然,这也跟灵河前面几年,基本上都是“无本经营”,经营的就是陆严河的影视版权,所以利润很可观有关——

    基本上,灵河就没有经历亏损的阶段。

    -

    陆严河是非常乐于见到灵河培养了这么多的创作人才的。

    从导演到编剧,从制片人到技术类人才。

    灵河现在虽然做的项目全部都还是中小成本项目,可是,制作人员的储备却几乎跟一家一线电影公司相当了。

    而能够在几年时间之内就积累出这么多的制作人才,是因为灵河的项目开得多。

    很多大电影公司,比如龙岩,能做大片,比如《焚火》这样的片子,一部下来就是上亿甚至好几亿的成本,一个剧组几百个人,浩浩荡荡,看着声势比灵河这种小作坊大多了。

    但是,龙岩一年下来,主控的项目数量甚至都不一定有灵河多。

    以今年一年为例,开机拍摄的项目就超过10部,其中光是电影就有7部。虽然其中五六部加起来,制作经费都不超过3000万人民币。但是,一个项目就是一些岗位机会,你在一个大组里做摄影助理,做五年,都不一定比在一个小组里做摄影师成长快。

    在小组里独当一面意味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就是灵河的优势。

    这也是创作者非常在意的一个地方。陆严河自己不在乎赚多少,但不是每个人都是陆严河,一部戏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大部分人都是靠手艺吃饭,一个项目吃不了一辈子。项目多,有活儿,而且每一个活都能给自己履历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