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珍惜在岗每一天(6 / 6)
的资源,针对企业的 “卡脖子” 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
有一次,我们接到一家汽车企业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帮助解决 “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里程短” 的问题。新任主任立刻组织材料学院、机械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的专家成立攻关团队,还亲自带队去企业调研,了解电池的实际使用场景和技术痛点。在他的推动下,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发出了新型电池材料,使电池续航里程提升了 30%。这个项目不仅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还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
看着年轻领导者们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我常常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样子。那时候,我们靠着 “笨办法”,一次次跑企业、一遍遍改方案,慢慢积累经验;而现在的年轻一代,有着更开阔的视野、更先进的方法,能更快地抓住机遇、解决问题。但不管时代怎么变,那份对科技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却是一脉相承的。
随着学校声誉的提升,前来洽谈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高校资源匮乏、科技力量薄弱的地区,常常会由政府领导带队,带着当地的企业家来学校 “取经”。记得去年冬天,西北某地市县的市委书记带着 20 多位企业家来学校,希望能找到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接待他们时,我详细介绍了学校的科研成果,还根据当地的农业特色,推荐了 “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 等项目。为了让合作更落地,我还安排他们去相关学院参观实验室,和科研团队面对面交流。最后,该县与学校签订了 “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学校将选派专家到当地指导项目实施,还会为当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这样的校地合作案例还有很多。这些年来,学校先后与全国 50 多个市县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式,帮助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科技水平。而我,作为这些合作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常常会收到来自各地的感谢信,有的地方说 “学校的技术让我们的农产品卖上了好价钱”,有的地方说 “学校培养的人才成了当地企业的技术骨干”。每一封感谢信,都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距离退休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依然会准时到办公室,整理工作台账,帮年轻同事解答问题;依然会在接到展会邀请时,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参加;依然会在看到好的科技政策时,第一时间分享给同事们。有人问我 “退休后打算做什么”,我笑着说 “退休不褪色,只要学校需要,只要科技行业需要,我随时愿意回来搭把手”。
回首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到临近退休的 “老兵”,我见证了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参与了学校科技合作事业的成长,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段旅程里,有加班加点的辛苦,有项目成功的喜悦,有与同事并肩作战的温暖,也有追逐梦想的坚定。未来,即使离开了工作岗位,我也会继续关注科技行业的发展,为学校的进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