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6 / 9)

加入书签

bsp;  五、院士选拔的 “硬杠杠”:得有 “拿得出手的重大成就”

    不管是中科院院士(侧重基础研究)还是工程院院士(侧重应用研究、技术开发),选拔时最看重的就是 “重大成就”:

    1. 基础研究领域:得有 “原创性成果”,推动学科发展

    如果是做基础研究的(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你得有 “原创性的科学发现”,比如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发明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而且这个成果得 “推动了学科的发展”,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

    比如中科院的赵院士,他在 “量子信息科学” 领域深耕了 30 年,提出了 “新型量子纠缠态” 的理论,还开发了一套 “量子调控的实验方法”,这个理论和方法被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应用和应用,推动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发展。他 45 岁时就评上了教授,52 岁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我的成果不是‘小改进’,而是‘从 0 到 1’的突破,这是院士选拔最看重的。” 赵院士说。

    2. 应用研究 / 技术开发领域:得解决 “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问题”,有重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如果是做应用研究或技术开发的(比如工程、材料、医学、农业等),你得解决 “国家战略需求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或者 “行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而且成果得有 “重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比如工程院的王院士,他在 “高铁轴承” 领域做了 20 多年研究 —— 以前我国的高铁轴承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贵,还容易被 “卡脖子”。王院士带领团队攻关,研发出了 “国产高铁轴承”,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还让高铁轴承的成本降低了 30%,每年为国家节省几十亿元。这个成果不仅解决了国家战略需求,还推动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他 58 随时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六、院士选拔的 “流程”:比你想象的更严苛

    除了有重大成就,院士选拔的流程也非常严苛,堪比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 提名:得有 “院士推荐”,不是谁都能申报

    首先,你得有 “提名资格”—— 要么是 3 位以上的在职院士联名推荐(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不能交叉推荐),要么是国内的学术团体(比如中国科协、各全国性学会)推荐。而且,每位院士每年只能推荐 1-2 人,推荐前还得深入了解你的成果,甚至去你的实验室考察。

    2. 评审:多轮 “筛选”,全程 “匿名”

    提名之后,还要经过多轮评审:先是 “学部评审组” 的初审,对你的成果进行学术评价;然后是 “学部大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