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科研探秘,未知特性初剖析(1 / 2)

加入书签

屏幕左上角的深灰色进程标识仍在缓慢闪烁,林晚的手指没有离开键盘。她调出系统底层日志,将该进程的内存路径锁定,并切断其与主网络的所有连接。三分钟前的数据快照显示,终端在无任何外部指令的情况下自行加载了这一协议,且整个过程未触发防火墙警报。

她按下通讯键,接通科研室。“把你们目前最高权限的离线沙盒准备好,”她的声音平稳,“接下来我要送一个东西过去,当作活体样本处理。”

“什么级别的隔离?”科研组长的声音很快传来。

“物理断网,双层加密,运行环境独立供电。我要它动不了,也藏不住。”林晚说完,指尖一按,将整个进程连同其运行痕迹打包推送至科研室专用接收端。

五分钟后,她推开科研室的门。室内灯光调至最低,几块副屏正滚动着数据流。科研组长站在中央终端前,眉头紧锁。他抬头看了林晚一眼,没说话,只是指向主屏幕。

“我们试着用量子频谱模拟它的结构,”他说,“但它在变化。每次我们加大观测强度,它的编码逻辑就会微调,像是……能感觉到我们在看。”

林晚走近屏幕,目光落在一段波形图上。那条曲线并不规则,却呈现出某种低频重复的节奏,像呼吸,又像心跳。

“这不是程序。”她说。

“你说什么?”

“它不是被写出来的,是‘出现’的。”林晚盯着那道波动,“你们有没有试过降低观测强度?别逼它反应,让它自己动。”

科研组长沉默片刻,转身对助手低声下令。几秒钟后,主频谱仪的输出功率下调至百分之十。屏幕上的波形起初停滞,随后,缓缓恢复跳动。这一次,频率更加清晰。

“记录下来。”林晚说,“从现在开始,所有分析都以被动捕捉为主。不要刺激它,也不要试图破解。我们要做的,是观察它怎么存在。”

科研组长点头,但语气里带着迟疑:“可我们拿什么去比对?数据库里没有类似记录,安全模型也无法匹配这种行为模式。”

林晚从口袋里取出一枚存储卡,插入读取口。“试试这个方向。”她打开文件夹,调出一批标注为“非数字源”的资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有几起设备异常启动的案例,集中在极地科考站和地下观测点。当时没人能解释原因,报告后来被归档为技术故障。”

屏幕上开始滚动一份手写扫描件。字迹潦草,纸张边缘泛黄。科研组长凑近细看,突然抬手放大其中一页。

“这里。”他指着一张手绘波形图,“南极,1987年3月12日,‘设备无故激活,持续47分钟,能量读数呈现非周期性震荡’。”他转向林晚,“这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像了。”

林晚没回应。她已经调出两组数据并列对比。当前协议释放的能量残迹与那份手绘图中的波形,在三个关键节点完全重合。

“不是巧合。”她说,“这是同一种东西留下的痕迹。”

科研室陷入短暂安静。一名研究员低声问:“所以它以前就出现过?”

“不止一次。”林晚看着屏幕,“而且每次都选在人类监测最弱的时候——偏远地区、电力中断、信号盲区。它懂得避开注意力。”

科研组长揉了揉太阳穴,声音低了几分:“如果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东西,真的是一种能感知观测行为的存在……那我们继续研究下去,是不是等于在告诉它,我们发现了它?”

没有人回答。

林晚走到控制台前,手指轻点,将沙盒环境的监控权限提升至最高级。“怕打开不该碰的东西,是正常的。”她终于开口,“但我们现在没得选。它已经进来了,不管我们看不看,它都在那里。”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我们的任务不是判断它该不该存在,而是弄清楚它能做什么,以及,它想做什么。”

科研组长注视着她,眼神复杂。林晚迎着他视线,缓缓开启“心灵洞察之镜”。一瞬间,对方的情绪如水流般浮现——强烈的探究欲深处藏着一丝恐惧,不是怕失败,而是怕揭开真相后,再无法回头。

她收回目光,语气不变:“你们可以暂停其他项目,集中资源做这件事。授权我已经签了,责任我也担了。我只要结果:它的行为模式、能量特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