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科研推测,新敌技术初析(1 / 2)

加入书签

会议室的灯光恢复稳定,没有再闪。林晚的手指仍悬在键盘上方,指尖压着刚才标记异常数据的确认键。她没动,只是盯着屏幕右下角那个曾弹出错误代码的位置,直到系统日志回放结束。

苏悦站在她侧后方,声音压得很低:“你还看到了什么?”

林晚收回视线,转身走向终端区通道口。“把那段帧率波动的数据包单独剥离出来,优先级调到最高。”她边走边说,“我要它在十分钟内出现在科研组主屏上。”

科研组长已经在实验室等她。他面前的三块屏幕上滚动着不同层级的协议解析图,但进度条停滞在百分之六十七。几名技术人员靠在桌边讨论,语速急促,用词越来越接近假设而非验证。

“我们试了七种解码路径,”科研组长抬头,“信号伪装得太干净。它不触发任何已知特征库的响应,就像……不是为了留下痕迹,而是为了观察我们怎么反应。”

林晚走到主控台前,将存储盘插入接口。文件传输完成后,她点开自己带来的记录片段——那一毫秒的资源占用峰值曲线被放大,旁边并列着照明系统闪烁的时间戳。

“这不是攻击。”她说,“是触碰。轻轻碰一下,看我们会不会抖。”

科研组长沉默几秒,忽然问:“你怀疑对方在模拟我们的神经反射?”

“比那更早。”林晚目光落在其中一块屏幕边缘的一串编码结构上,“他们在记录我们启动防御的条件。比如,什么时候判定为入侵,什么时候选择静默,什么时候上报。这些决策节点,才是他们真正想摸清的。”

一名技术员插话:“可这需要实时反馈闭环。除非他们在我们内部有观测点,否则不可能精准卡在系统刷新间隙动手。”

林晚没回答。她闭了闭眼,再次集中精神。这是今天第三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视线落在科研组长脸上时,对方正皱眉分析编码逻辑,额角有细微汗痕。她的视野瞬间清晰起来——他的思维深处浮现出一个模糊构想:某种脱离传统网络拓扑的隐形节点群,通过边缘设备间的微弱信号耦合形成隐秘通路。

她睁开眼,语气平静:“如果对方的技术不在‘更强’,而在‘不可见’呢?”

实验室里安静下来。

“我们总默认攻击来自某个Ip、某台服务器。”林晚走近主屏,手指划过那段异常编码,“但如果它根本不在常规网络路径上?如果它是利用日常设备之间的协议缝隙,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搭了一层桥?”

科研组长眼神一动:“你是说……社会工程与边缘计算的复合架构?”

“对。”林晚点头,“他们不需要攻破防火墙。他们让防火墙自己漏风。比如,某个本该休眠的传感器突然唤醒,传递一段加密指令;或者一台打印机在接收文档时,顺带吞下一个微型监听程序。这些动作太小,不会触发警报,但积累起来,就能拼出完整的行动模型。”

有人低声质疑:“这种模式需要极高的协调精度。谁能做到?”

“不知道。”林晚看着屏幕,“但他们的行为模式显示,他们在学习。每一次我们调整通讯频率,他们下次干扰就会提前半秒适应;我们改用跳变协议,他们就出现在新旧切换的空档期。这不是算力问题,是预判。”

科研组长深吸一口气,开始重新设定分析框架。新的建模方向确立:不再寻找攻击源,而是逆向推演可能存在的隐形节点分布规律。团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提取过去一个月所有低功耗设备的异常唤醒记录,另一组构建基于行为预测的反向仿真模型。

林晚站在一旁,没有催促。她知道这个过程会慢。真正的突破往往发生在思维卡住之后的某个瞬间。

半小时后,初步结果浮现。五处看似无关的设备异常被串联起来——园区西门闸机、地下车库温控箱、员工食堂自助点餐机、行政楼电梯调度模块,以及联盟总部外街角的一盏智能路灯。它们分别在不同时间短暂激活了非必要通信模块,且每次都在联盟内部会议结束后十三秒内发生。

“时间太准了。”科研组长盯着时间轴,“像是在同步录音。”

“不是录音。”林晚轻声说,“是校准。他们在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她再次凝视科研组长的眼睛,悄然启动能力。这一次,她看到他在思考一种可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