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舆论反击,市场主动出击(1 / 2)
通讯面板的红灯还在闪烁,林晚的手指已经落在接通键边缘。她没有立刻按下,而是先调出刚才那轮扫描的轨迹回放——三家资讯客户端,在过去一百二十分钟内被同一套匿名程序批量抓取用户评论、热榜词条和编辑推荐位。这不是例行监控,是搜寻异常。
她按下接听键。
“蜂巢两小时前的扫描范围确认了。”市场组的声音从耳机传来,语速比平时快半拍,“它在排查有没有偏离预设情绪曲线的内容。”
“那就让它查到。”林晚开口,声音平稳,“把我们准备好的东西,全推上去。”
指令下达后三分钟,第一波内容开始投放。不是新闻稿,也不是品牌声明,而是五段短视频。画面里的人穿着不同职业装束:教师、外卖员、自由插画师、退休工人、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坐在自家客厅、小区长椅或公司休息区,手里拿着联盟最新发布的智能终端设备,讲述使用体验。镜头晃动,背景有孩子喊妈妈、楼下狗叫、同事路过打招呼,毫无剪辑痕迹。
林晚盯着主控屏左侧的数据流窗口。每条视频发布后的前六十秒,系统自动记录转发量、完播率和首条评论情绪倾向。第一条视频发布四分钟后,评论区出现第一个带节奏账号:“这不就是托?拍得跟真的一样。”
三秒后,另一个头像空白的小号跟进:“楼上别黑,我朋友也买了,续航确实比宣传还多半小时。”
林晚轻轻点头。水军反应比预想快,但模式一致——攻击点集中在“真实性”而非技术细节。说明对方判断这些内容来自官方组织,却没识别出背后有更深层的引导逻辑。
她转向右侧屏幕,调出市场团队内部协作界面。十几条消息正在滚动更新。“第二轮脚本已上传”“直播通道测试完毕”“话题标签申请通过”。她点开即将上线的互动方案:#真实声音#挑战赛,鼓励用户上传自己与产品的日常片段,最佳作品将获得技术支持包。
这时,一条预警弹出:某主流平台对其中两个视频启动限流机制,理由为“短时间内互动增长异常”。
林晚拨通加密频道。“切换备用账户矩阵,分时段重新发布。原链接不再追加推广资源,让自然流量自己爬上来。”
“可是这样传播速度会慢很多。”
“慢才像真的。”她盯着那两条被限流的视频下方逐渐增多的真实留言,“他们怕的不是我们发声,是声音里混进了控制不了的东西。”
十五分钟后,第一位未受邀请的真实用户上传了自己的对比测评。他拆开新旧两款设备,用万用表测量充电功率,又连续播放视频测试温控表现。视频最后说:“我不站队,只看数据。这次,他们的产品赢了。”
这条视频两小时内转发破八万。
林晚起身走到调度台另一侧,打开权限终端,输入一串代码。屏幕上跳出一份加密文档目录:技术白皮书、第三方检测报告、历次固件升级日志。她选中全部文件,打包生成一个可追溯访问路径的共享链接。
“联系‘深瞳’和‘棱镜观察’。”她对着通讯器说,“把资料发过去,附一句话:你们上次想查但被撤稿的那些问题,答案都在里面。”
“真给他们?万一断章取义呢?”
“不会。”林晚目光落在两家媒体的历史报道记录上,“他们等这个机会很久了。”
三十分钟后,“深瞳”官方微博发布预告:今晚十点,独家披露某科技势力操控舆论的技术证据链。配图是一张模糊的服务器架构草图,角落标注着“蜂巢-01”。
主控室气氛变了。有人低声念出热搜榜上的变化:“#真实声音#……进前十五了。”
林晚没有放松。她调出“蜂巢”最后一次扫描的时间节点,与其关联的不仅是平台数据抓取,还有一次短暂的内部通信加密验证。这意味着对方不仅在观察,还在确认系统完整性是否受损。
她必须抢在这道防线闭合前,打入更多变量。
“启动素人见证第二阶段。”她下令,“找三个曾公开批评过我们产品的用户,重新寄送设备,邀请他们做全程直播评测。”
“包括那个写万字檄文说我们造假的程序员?”
“尤其是他。”林晚看着时间,距离“深瞳”的发布时间还有四十分钟,“让他知道,我们不怕质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