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科研检测,技术原理独特(1 / 2)
林晚推开科研室的门时,终端屏幕上正滚动着一串异常的数据流。她没有停顿,径直走到主控台前,目光落在中央那台被拆解了一半的样机上。外壳已经卸下,内部线路裸露在外,几根探针连接着检测设备,屏幕上的波形图不断跳动,像是某种未知生命在呼吸。
“回收的样机一共三台,”科研负责人站在她侧后方,声音压得很低,“两台在接入瞬间触发了自毁程序,芯片烧毁。现在这台是唯一完整的,但我们还没能提取核心数据。”
林晚点头,视线扫过操作台。技术人员正试图通过常规接口读取固件信息,但系统始终拒绝认证,界面反复弹出错误代码。她走近几步,盯着主工程师的操作手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切换协议、重置端口、尝试绕过安全层,动作熟练却始终无法突破。
她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集中精神。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工程师的脑海浮现出来,并非完整画面,而是碎片化的思维轨迹:一段模糊的记忆回溯,关于某个早期测试项目中使用的回滚机制;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如果从底层固件入口反向注入呢?”
林晚睁开眼,直接开口:“切断主电源,改用备用供电模块维持最低运行状态。然后从bootloader入口切入,别走标准认证流程。”
操作员愣了一下,转头看向负责人。
“照她说的做。”负责人点头。
几分钟后,屏幕闪了一下,原本锁定的界面出现松动。一行行原始代码开始加载,进度条缓慢推进。
“成功了?”有人低声问。
“只是打开了外层。”负责人盯着数据流,“真正的难点在算法模型部分。他们的加密方式不是简单的密钥锁死,而是动态混淆,每秒都在变化结构。”
林晚没说话,继续观察在场每个人的反应。她再次启用能力,逐一看向几位核心技术人员。有人怀疑提取的数据是否真实可用,有人担心后续分析会陷入死循环,但更多人心里清楚——这些参数,确实超出了现有技术框架。
“你们看到了什么?”她忽然问。
一名年轻研究员抬起头:“响应延迟低于0.8毫秒,资源调度完全自主,不需要预设规则。它……像是能自己决定怎么分配算力。”
“而且学习效率太高。”另一人接话,“我们用模拟环境喂了三天的基础交互数据,它的适应速度比我们最快的模型快了七倍。最奇怪的是,它没用任何标注样本。”
林晚走到副屏前,调出对比图谱。联盟自主研发的最新系统,在运算效率、能耗比、响应速度三项关键指标上,全面落后于启元科技的产品。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而是代际级别的。
“这不是优化。”她低声说,“这是重新定义了逻辑起点。”
负责人走到她身边,打开一份刚生成的初步报告:“我们做了三次独立验证。结果一致。这套系统的架构原理,和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路径完全不同。它不依赖大规模训练集,也不靠堆叠神经网络层数。它的决策机制更接近……直觉。”
“直觉?”
“对。比如你在看到一张模糊图片时,能立刻猜出画的是猫还是狗,不需要一步步推理。这种能力,我们现在叫‘泛化推断’,但还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他们……已经实现了工程化落地。”
林晚盯着屏幕,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报告末尾的结论栏。
【技术等级评估:S级】
【威胁性质:颠覆性】
【建议应对级别:最高优先级】
“你们确认这不是特例?”
“我们用了两套不同环境进行复现。”负责人语气严肃,“结果相同。如果他们真能把这种技术稳定量产,三年内,整个行业的研发方向都得改写。”
房间里安静下来。
有人小声嘀咕:“会不会是拿我们的旧项目拼出来的?比如赵铭当年那个失败品,加上新包装?”
林晚摇头:“那个项目止步于原型阶段,连基本稳定性都没解决。而现在这个,已经在实际场景中跑通了闭环。”
她转身看向主控台,下令:“把所有提取到的代码片段归档,导入‘x-0982’文件夹。权限设为仅限我本人和你两人访问。”
“可部分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