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水准要求(1 / 2)
刘森说道:
“两位导演肯定都比我懂拍戏,但是,我找两位来,并不是说,拿钱让你们敷衍一下就可以了,而是找两位,拍一部在我眼里能算及格水平的《鸦片战争》!”
“及格水平?!”
两位大导演不由露出了一丝难堪,即使他们的电影成就还未达到世界顶级大师的水平,但也绝对不是新手,而是公认的华语片的大导演。
黎翰祥不用说,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成为了香江电影行业的着名的大导演。
虽然,在60年代一度远赴呆湾展,让其错过了香江电影最快的展时期。
在70年代初,回归香江但由于风头不再像抢出那么强劲而一度被认为是过气大导演。
当然,80年代初又成了批跟内地合拍电影的香江大导演,其中,《火烧圆明园》更是轰动两岸三地,在国内外都是话题性十足的电影。
当然,也正是因为《火烧圆明园》的影响力太大,才造成了l家辉获得了影帝的头衔,立即就遭遇台湾封杀。
当然,《火烧圆明园》也不是没有缺陷,先,它战争场面不够大。
换成好莱坞的商业片,那么,肯定是燃烧、爆炸、燃烧、爆炸,这类的视觉冲击的场面要多一些。
那种粗暴的视觉冲击,往往能够更有效的吸引票房。
解晋拍的《高山下的花环》,堪称是一代经典。
当然了,作为一部以对y反击战为背景的电影,战争场面却是惊鸿一现,很少看到。
所以,这部电影更多是文艺片范畴。
文戏太多,或许,这是它能拿奖,备受业界推崇的原因,但同样也是它不能成为卖座神片的理由。
刘森说道,
“没错!
一部及格水平的电影,它不仅仅要有少数人叫好。
其实被专家叫好的电影,票房未必是真的好。
但叫座的电影,往往是真的叫座,因为,造假成本太高!
就像《阿瓦隆之庭》一样,我要求不是它盈利,而是做出一部纯粹而好看的电影。
最后的结果是它大赚特赚,但我投资的目的,确实不是盈利,更不是拿奖。
好看的电影,肯定不会扑街!
比如,花137亿投资的《阿瓦隆之庭》我也没有打算它能赚几个亿美元的票房。
实际上,它能达到全球票房3000万美元,已经能证明它具备吸引力了。
虽然做到3000万美元票房,但是对我来说肯定是亏本的,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值!
至少,3000万美元票房,可以证明确实不是我一个人认为它是精彩的电影,全球应该有近千万的观众认同!”
确实存在票房注水这种可能,但是代价却是比较昂贵的。
因为,注水的票房也是真金白银花钱买票做出来的,而最终分成给投资人的钱,却不到票房的一半。
海外行的话,甚至会低于两成分账,这也是海外行,缺乏制片方造假的动力。
人家造假票房,是试图把票房刷到第一第二的位置,或者是制造比较能吸引眼球,有新闻价值的高票房,从而有噱头吸引一些不明真相的观众进入电影院贡献真票房。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一部电影想要赚钱,那么即使刷票房,极限也就三成票房是假的,剩下的都是真票房。
而票房成绩越好的电影,其成绩真实性约有保证。
因为,即使想要出名想疯了的投资人,也不可能会付出天文数字一般的亏损,去造假。
相对而言,获奖的电影黑幕操作空间,就大的多了。
很多电影明明是狗s,但评价却出奇的高。
等到有真实观众去看,才会现这其实是一泡s?
黎翰祥说道:
“刘先生的意思,是《鸦片战争》是要做成一部商业大片?”
解晋有点烦恼说道:
“拍商业片,我没那个经验啊!”
别说是解晋,黎翰祥都觉得没底!
毕竟,《火烧圆明园》也算不上大片,之所以能大火,是沾了80年代京城热。
故宫、清末等等近代文化,现在比较流行。
与此同时,这个年代的内地观众,也没看到多少不像样的商业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