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全风格心理咨询大师的可能性(1 / 2)
第429章 全风格心理咨询大师的可能性
【回避型依恋人格】。
听到这个名词,白庆华不动声色,重晖若有所思。
就是石倩浅,都像是条件反射一样下意识地开始回忆起相关的知识点。
【回避型依恋人格】是成人依恋理论中的一种主要类型。
20世纪50年代,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通过研究母子关系提出了最早的【依恋理论】。
该理论认为:婴儿和其照顾者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是生命的本能,且会影响婴儿终生的人际模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通过【陌生情境实验】进一步探究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这种情感联结。
该实验的过程并不复杂:先将婴儿与母亲置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随后让一陌生人进入环境,再让母亲离开环境,等一段时间后再让母亲回归。
通过重复上述的实验过程,观察不同情境下婴儿的行为变化,最终学者总结了三种婴儿的【依恋风格】,包括:
【安全型依恋】:该类型婴儿在全过程都表现得安全和舒适。母亲在场时他们会自由地探索环境;母亲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安,但能继续探索环境;母亲返回时,他们会积极地寻求身体接触,并且很快恢复平静,继续探索环境。
【反抗型依恋】:该类型婴儿在全过程都表现出高度焦虑和不安。母亲在场时,他们无法探索环境,时刻关注母亲;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痛苦而焦虑;母亲回来之后,他们会既想要母亲安慰,但又表现出对母亲的抗拒。
【回避型依恋】:该类型婴儿在全过程都表现得看似不太在意。母亲不管在不在场,他们都会去探索环境;母亲离开时,他们不会不安;母亲回来后,他们也不会去寻求安慰。
而【回避型依恋人格】,就是【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在没有受到干预教育之后,长大成年的主要人格特质。
——以上这些信息在重晖和石倩浅的脑海中很快依次闪过。
其实【回避型依恋人格】这个词放在这里有点暧昧了,因为【成人依恋】的理论一般都是运用在【亲密关系】这个领域里面。
用来形容来访者在与南祝仁咨询中的表现,就显得……嗯。
不过此刻南祝仁现在拿过来形容来访者的社交风格其实也不算错,毕竟【亲密关系】本来就是社交的一部分。
而如果去掉“依恋”,直接用【回避型人格】这个词,又显得太沉重——因为【回避型人格】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格障碍,属于变态心理学的范畴了。
同时,用【回避型依恋人格】这个词,也能立刻让专业人士联想到到婴儿期的家庭关系里面,这种对童年早期经历的探索——
显得南祝仁此刻的咨询风格更加【精神分析】了。
……
南祝仁道继续道:“在之后的咨询里面,他对于自己的深层次问题选择避而不谈,而只是跟我谈及表面的症状和一些对自己影响比较浅的经历。”
“在已经确定了他的人格特质的情况下,这些行为也就比较好理解了;而在后续得知他更多的信息的时候,我也能够有一个大概的模板去分析……”
白庆华点了点头,问道:“所以你是在看出了来访者的这种底色,所以才选择了自己的咨询风格”
南祝仁也点头:“老师你知道我是【认知行为】出身的,平时也比较【人本】。不过眼下的来访者用这两种方法的效率比较低,在效率的权衡之下,我选择用我现在的方法。”
这话听得重晖和石倩浅又沉默了一下。
重晖还好,而石倩浅又是一阵难以置信,蠢蠢欲动地差点忍不住又想要出声质疑南祝仁了。
因为南祝仁上面的这句话,和刚刚的那一串【微表情分析】叙述同样的令人难以置信,违反常理。
按照常理,咨询师一般都会专精某一个流派或者某一种技法,对于其他的技术则是浅尝辄止。
这是因为在咨询的时候,咨询师除了审视来访者,还会检查自身技能和来访者问题的匹配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