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仓廪实而知礼节(2 / 3)
nbsp; 作为90后,50—70年代的事情我没亲身经历,但家中老人时常提起,课本上和学习教育材料上也写得明明白白——那个年代的生产、分配方式就那么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面前。
同样是匮乏的时代,同样是有一定历史局限性的生产方式,但令祖国迅速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兴建起无数大型工程——乡村水坝、水电站、水渠等大型设施野蛮生长,更创造了无数诸如“两弹一星”的奇迹,为国家从此走上富强的道路奠定了一定基础。
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生活有保障。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都是历代改革者通过无数实践得来的先进经验,随便摘出来一些都是名言金句,指导这个原始的时代绰绰有余!
没必要一步到位,先撬开一个口子,把大家的工作热情提高一下,以后再慢慢改——反正这个时代人还是很淳朴滴!
两日后,此次农耕的“工资”分配方案新鲜出炉:
各个农业生产小组——大概每组10—12人,分为修渠、灌溉、除草、捉虫、赶鸟等不同工种,其中赶鸟者由于工作最辛苦,一般作为生产小组的组长,统一检查本组负责的田亩——按照田地收获总量计算“工分”,每100斤计1分,不足100斤的部分不计分。
发放工资时,此前每个人分同样多物资的平均分配方案被废除,每个人只领到能够满足3人最基本生活保障的食物和3件衣服,其余的部分按照工分多少来分配。
这样一来,排名靠前的小组成员能够多领到一些东西——陶器、玉器、工具,以及更多的食物和衣物等。不过,除元汲所在的小组外,其他小组由于收获差别不大,最高的比倒数第二多了不到两成,因此分到的东西也相差无几。
除了元汲所在的小组,受其连累,大家拿到的东西少了一半,其他人毫不犹豫地把元汲那一份分了个精光,连“基本工资”都分光了,仍比倒数第二少了三成,只得边骂元汲边回家了。
而元汲由于颗粒无收,为防止他全家饿死,我令他服苦役的部门——不出意外地被分到了“运屎队”——先借给他一部分食物、衣物,满足基本需求,然后从他的苦役工资里扣除。
除农业部门外,所有工坊全部制定条例,按照产量采取“工分制”——产量多、残次品少、节省原料的工坊将赢得更多工分,从而获得超量的奖励,而后进者则收获也少。跟农业一样,每个行业都保留了“基本生活保障”,工分只决定超量物资的分配——类似后世的“绩效”。
其实,我发现“绩效”比“基本工资”多不了多少——目前的生产能力还是太低,生产的相当一部分物资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这也是前世这个制度最终走向改变的原因——平均主义问题。还有个词形容这个现象:大锅饭。
“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是近义词,但并不相同。平均主义是绝对的贬义词,但大锅饭并不是。因为,大锅饭只表示“大家吃得穿得一样”,并不表示所有东西都是平均分配的,只不过,在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绝大多数产品仅能提供温饱,能够通过“多劳多得”的超量部分极其有限,使得辛勤劳作的人们所得比懒汉多不了太多,久而久之,怠工现象不断蔓延,使本就不高的生产力进一步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