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0章 义理深探,百家争鸣(1 / 2)
论道正式拉开序幕,袁天罡与李淳风作为王晨一方的代表,亦是当世道学大家,在道学研究上造诣深厚,自然成为论道的重要参与者。
他们二人自幼便沉浸于道学典籍之中,对阴阳五行、八卦易理等有着深入的研究,且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深化自已的理解。
袁天罡首先向张三丰等人施了一礼,神情恭敬而谦逊,言道:“承蒙各位前辈抬爱,给予我等参与此次论道的机会。天罡与淳风师弟,虽涉猎道典多年,日夜研读不辍,然于修行实证方面,远不及诸位前辈功深。今日恰逢其会,愿先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晚辈近来研读《阴符经》,于‘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一句,略有困惑。
天道幽微难测,它隐藏于天地万物的运行之中,我们如何能真正观察到它呢?天行有常,四季更替、昼夜轮回都有着固定的规律,可我们又该如何去把握和执行这所谓的‘天行’呢?
此‘观’与‘执’,究竟是主动去探寻和践行,还是顺应自然,不刻意为之呢?”此问涉及道家的核心认识论与方法论,颇具深度,直指道学精髓,令在场众人皆陷入沉思。
张三丰略一沉吟,目光深邃,仿佛在回忆自已多年的修行感悟,随后缓缓答道:“袁道友此问,切中要害。夫观天之道,非以目视,乃以神遇。
我们不能用肉眼去简单地观察天道,而需致虚极,守静笃,让自已的内心达到极度虚静的状态,涤除内心的杂念和尘埃,使心如明镜,如此方能照见天机。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能清晰地映照出万物的模样。
至于执天之行,非是强为,乃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譬如行舟于水,顺其流而执其舵,方能平稳致远。若我们过分干预自然,强行改变事物的运行规律,便是逆天;而全然放任,不加以任何引导和把握,亦非执道。
其中分寸,存乎一心,此即‘无为而无不为’之真义。我们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在合适的时机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
李淳风接口道:“真人妙喻,令晚辈深受启发。然天地运行,有象可循,有数可推。
如日月星辰之躔度,它们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有着特定的规律。
四时节气之更替,春去秋来、寒暑交替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乃至世事兴衰之周期,历史的发展似乎也有着一定的起伏规律,似皆有定数。
敢问,此定数是否即是道之体现?人若洞悉此数,是应顺而受之,还是可凭人力稍加损益?”
他将问题引向了命运与人为的关系,这是许多人在生活中都会思考的问题,引发了在场众人的浓厚兴趣。
一直静听的南华老仙此时开口,声音带着一种超然的韵味,仿佛来自另一个境界:“李道友所言定数,可归于‘命’之范畴。然庄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又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可见,安命并非消极,乃是在认清客观规律(天地之正)后,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无待)。洞悉数理,是为了更好地‘因循’自然,而非‘改变’自然。
强扭因果,反遭其咎。就像庖丁解牛,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着牛的身体结构去下刀,故能游刃有余。此便是在定数中寻得的自由,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如此,顺应规律,才能活得自在。”
左慈微微一笑,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补充道:“南华道友论及因循,我便谈谈平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相生相克,此消彼长。所谓定数,亦是阴阳动态平衡之显现。
人力虽微,然人身亦是小宇宙,内心阴阳调和,便可影响周身气场,进而与天地共鸣。占卜预测,是察其机先,提前洞察事物的发展趋势;修身炼气,是调其平衡,让自已的身心达到和谐的状态。
二者皆是为了达到《易经》所言之‘太和’境界。故而非全然被动,亦非妄图主宰,关键在于把握那个‘中’字,维持动态的和谐。”
他说着,手指在空中虚划,仿佛勾勒出太极阴阳鱼的轨迹,那流畅的线条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于吉则从更宏大的视角阐述:“左道友提及天人共鸣,正是‘天人合一’之要义。天与人,非是隔绝。人之喜怒通乎四时,人之气血应乎潮汐。故《阴符经》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