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贸易的讨论三(2 / 3)

加入书签

华人的打压控制不遗余力,华人华商受限很多。

荷兰拥有中国海最强悍的海上舰队,但是作为后来者,没有好的立足地。

为了寻求新殖民地,妄图控制台湾和彭湖。

跟郑家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

直到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荷兰也在英荷大战中失败最终步向衰退。

越南南北朝,北朝要进行港口贸易同样需要交纳1000两每年。

南朝开放了一个城市专给华人贸易。

越南南北朝都自号小中华,却南北各自找了洋人当撑腰的:北朝得到荷兰人的支持,南朝则是葡萄牙人。

英国人作为后起之秀,虽然来得晚了,在这一带没有找到立足点,却时时刻刻都想打入这一市场。

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民族的,这些乱七八糟的因素纠缠在一起,使得整个东亚-东南亚海域成了达尔文式的丛林。

穿越者固然船坚炮利,奈何人丁稀少,特别是缺少船只和水手,地理环境也不算有利,暂时还没有资格参加这一海上大狂欢。

利用那些强大的海商集团的现成网络进行销售成了唯一的选择。

“中国商品在东南亚很受欢迎,本来是绝好的赚钱路线,而且东南亚的许多特产也是我们需要的。”

钟利时不无遗憾的说,“现在我们捞不到丝绸、茶叶和瓷器的出口权,卖镜子也不错。

我记得中国铜镜过去就是传统的出口商品。”

“贸易谈得这么热烈,进口出口的,但是船呢?”

李海平继续置疑。

“运力不足啊。”

文德嗣叹息。

穿越者眼下的状况有点象日本,临高本身出产的工矿原料很少,穿越者销售的商品、重要的工业原料都依赖船只进出口。

不仅如此,即使是从盐场村到百仞城的食盐运输――虽然穿越众修通了两地之间的简易公路,但是因为缺少畜力和车辆,大宗的海盐制品还是用船只运输到博铺进行转运。

这使得穿越众对船只的依赖性很大。

自从百图村攻略行动之后,穿越集团的船队保有量一下子突飞猛进。

此时已经拥有70吨级的双桅海船3艘,分别是“登瀛洲”

、“伏波”

、“通济”

,2艘40吨级单桅船和十几艘小型的船只。

这些船里除了“伏波”

是按战舰装备的之外,其他都是用作运输船的。

5艘大中型船只中除了伏波因为有武装,不宜进入广州港之外,全都是专跑广州航线的,运来了大量工业部门急需的物资。

问题是运送的速度依然赶不上工业部门的需求。

帆船速度慢,运载量又偏小。

海上力量部有心想扩大船队的规模,奈何水手问题一直困扰他们――几大海上集团准备决一死战的前景使得水手奇缺,不管是刘香、郑芝龙、诸彩老,甚至大明的地方官,到处都在招募沿海的渔民和有出海经验的人。

穿越集团显然不大被老百姓看好。

“我们还是希望能够造大船,最好是造有动力的船只。”

李海平说,“不说太大的船,起码也得是个载重吨二三百的吧?有动力的话,速度就快很多了,而且对水手的需求也会少很多。

登瀛洲就比其他几艘船都快,要不是老是没柴油的话――”

“文总,不是计委已经批准建造一条双桅纵帆船了吗?这种船应该有200吨吧?水手只要10个人。”

“造船哪有这么简单。

很多设备都没影子。

要造船,先得把船厂的设备配套完成了。”

文德嗣也为这事头疼:造船毕竟不是造船模,当年瑞典人复制哥德堡号前后历时将近十年,一大半时间都是在考据当时的造船工艺。

这还是在瑞典人资料齐全的前提下。

“这事我们抓紧,先把船厂配套完成了。

你需要什么开个单子,一会我们和机械部门单独开会解决。”

“至于发动机的问题。”

王洛宾说,“我觉得不管是蒸汽机还是自制单缸柴油机,对我们的工业能力来说都不是问题。

特别是单缸柴油机,不仅可以作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