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见证歷史的一刻(3 / 4)

加入书签

五帝以来,不,秦皇一统天下起始,改变神州歷史的一幕,会在会场上,西苑大光明殿左殿出现。

他们目光炽热,炯炯有神地看向中间,看向那个年轻充满朝气的身影。

朱由校声音越发洪亮,如黄钟大吕,响彻整个左殿。

“太祖皇帝的《討中原文》中有云,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復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太祖皇帝只是亿兆万民的领头人,军民拥戴,当为圣人,所为者何

驱逐胡虏,恢復中华!

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我们遍读史书,可以知道,太祖皇帝北伐中原,是数十万將士浴血奋战,数百万百姓辛勤转运。

大明是亿兆军民,在太祖引领和团结下,一同建立的..

由此可知,大明是大明万民之大明,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最后一句话,如同在所有人心里敲响了洪钟,震得他们忍不住浑身颤抖。

三千年,皇上是第一位说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皇帝,或许从此之后,他与华夏历朝歷代所有的皇帝截然不同了。

朱由校的声音依然那么洪亮,直透人心。

“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的一切治政举措,就从家天下的源点,改成国天下这个源点!”

家天下,国天下,区区一字之差,却有著翻天覆地的差別。

许多大臣饱读儒理经义,经过这些时间与朱由校的辩论,深刻认识到其实儒理经义的本质就是以国为家。

孔子推崇的周礼,其实就是按照宗族礼法去治理国家..:

这样的施政理念,在生產力相对落后的农耕时代,效果非常好。

它的理念是大部分人负责耕种,少部分负责治理。

用社会静態化和阶级凝固化去聚集人心,平息爭斗,集中主要力量用於农耕生產,確保大家都有粮食吃,都能活下来。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当然了,阶级凝固化和社会静態化也引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爆发了一次又一次推翻王朝的起义,於是皇帝和士大夫们协商后,採用科试製,使得阶级可控化流动,使得社会不至於静態化到一潭死水,於是儒家继续统治华夏。

但是在宋朝,儒家开始展现萎势,显得力不从心。

朱由校与眾人的交流沟通中,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因为宋朝的“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生產力得到发展,工商大兴,时代在竭力向新的时代跃进,適用於农耕时代的儒家思想,开始不適应工商大兴的新时代。

但是由於歷史的惯性,儒家士子们反思的结果是执行儒家先贤的道理不到位,於是推出了更静態化、更凝固化的理学。

理学没有挽救偏安一隅的南宋,但是却和明太祖一拍即合。

明太祖出身贫寒,从元末天灾人祸的纷爭中走过来,饱尝人间疾苦,骨子里痛恨动盪不安,渴望稳定寧静的田园生活。

他的想法与理学不谋而合。

天下纷爭,都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只有去人慾、存天理,人人遵循三纲五常,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问题在朱由校与诸位大臣的交流、爭辩中,一一被辨明..:

朱由校还是朱友霄时,看过明末歷史的一些典故。

知道三大思想家,无一例外都在击儒理的务虚不实,空谈误国,黄宗羲甚至提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

他们的这些思想,確实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但也有对父祖和前人们的思想传承。

正德、嘉靖、万历年间,泰州派、李势等“叛逆”思想的流行,说明明朝中后期,许多仁人志士一直在反思儒家理学,也取得了不俗的进步,新的思想喷薄欲出。

只是一切在满清入关后嘎然而止。

朱由校不想让华夏文明重蹈覆辙,唯一从泥潭里挣扎出来的机会,被自己葬送。

至於如何纠偏,如何拨乱反正,朱由校深思熟虑,提出核心一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