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鸡跟鸭讲?(2 / 3)

加入书签

袁可立忍不住大笑,笑声震得路边枯树上廖寥数片枯叶,瑟瑟发抖,仿佛下一息就会掉下来。

周围三三两两散步的人,也听到了他的笑声,忍不住抬头往这边张望。

“孟间,那我们参加的这次兴明会第一次大会,又如何”

“节寰公,这次御前会议叫兴明会第一次大会与制置司扩大会议。”

“嗯,横幅上一行字,从左写到右,写得满满当当的。”

“学生觉得,这次会议才是真正议国是、定国策的会议。”

“何以见得”

“此次会议,与会人士共计一百五十六人,这些人看著粗鄙,实际都是各行各业的翘首。

比如南安郑芝龙、定海谢兴国是东海商贾,虽然四书五经不通,但说起海外商贸,却头头是道,理財冢宰如毕景会、堵牧子都敬佩不已..,王乙虎、刘、黑云龙,虽为中低级军官,军功不及萧季馨(萧如薰)、毛振南(毛文龙),但前敌如何殊死拼死,士兵们为何会奋勇向前,为何会认为某仗会输,某战会贏,却说得头头是道,连卢建斗、孙伯雅都讚嘆不已..:

许瀚文、梁世茂,虽为商贾工匠出身,但是近万人的纺厂和煤矿铁厂,却管理得井井有条。一天织出的布抵得上松江府其它州县;一天出的钢铁,抵得上大明其它各地总和这些人的发言,都是出自实践,可谓是真知灼见,与此前朝议大会上的夸夸其谈,天壤之別!”

李邦华深有感触道:“节寰公,学生在报国讲习所进修三个月,赴任天津,又时时牢记皇上的教诲,务实勤勉,以唯物辩证法去看待实务,看待问题;以科学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自觉脱胎换骨..

以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现在却觉得站在山峰之巔,突破厚重云雾,明见千里。

可是这次参加会议,听了诸位发言,还是有一种醍醐灌顶、振聋发的感觉。

节寰公,学生心里除了欣喜,还有震撼..:”

听著李邦华的话,袁可立缓缓点头。

对於每一位有心整纷剔蠹、扶倾救危,立志於中兴大明的仁人志士们而言,皇上独创的济世救民方略和举措,不仅让他们耳目一新更让他们觉得惶恐不安。

离经叛道,甚至是大逆不道。

让他们在惶然不安中又有些期盼。

过往前辈们尝试了那么多方法,最后无无功而返。离得最近的张太岳,力行新政改革,最后落得自己人亡政息,子孙家破人亡。

此后大明再也没人愿意做勇敢的实践先行者,只想著夸夸其谈,寻觅別人的错误,指摘別人的不是,自己却站在安全的屋子里。

皇上蛰伏五年,突然推出了一系列的激进举措。

许多仁人志士在惊讶和惶然之余,不由自主地跟隨后面。

前辈们试过那么多法子,提出过那么多理论,王阳明、李势...试试皇上的新法子又何妨,反正他个子最高,天塌下来先砸到他。

可是浅浅一试,这些能臣干更们很快就欣喜如狂,真的有效果啊!

而且效果是立竿见影!

如果说天启五年下半年,天启皇帝激进的新政方略,还让人担心会是杀鸡取卵之策,但天启六年接踵而至的成功让这些能臣干吏、仁人志士们欣喜如狂。

国朝立国以来一直窘困的国库,说丰盈就丰盈了。

正统年后,一直闹腾不休的漠南蒙古人,左翼诸部说臣服就臣服!

揪心了十几年的建奴祸乱辽东,说遏制就遏制。

穷凶极恶、曾经让朝廷束手无措的豺狼,被赶进了樊笼里。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效果显著的方略和举措,不是竭泽而渔,而是长久可持续的法子,而且越到后面,爆出来的后劲越大。

这些能臣干吏,对实务和时政的认识,比那些清谈务虚的同僚要深刻得多。

天启新政方略和举措,效果是不是显著,是不是可持续,他们看得明明白白,非常通透。

既然有这么显著的效果,这些能臣干吏在狂喜之余,对於它產生的“些许”后果,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