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请杨涟吃荔枝?(2 / 3)

加入书签

而散,自行回了山西镇,路上还顺带手地抄掠了广昌、灵丘等县,大包小包,像是发了財似的回到驻地。

大同镇平虏卫、威远卫抽调一千一百名骑兵,都走到了怀来卫,突然晚上不知哪几位军士唱起了大同小调,然后一千一百骑思乡心切,调头一溜烟地跑回了驻地。

这一千一百名骑兵,心里牵掛婆姨孩子和热炕头,路上无暇他顾,没有顺手抄掠...”

朱由校越说语气越冷,洪承畴听得心头髮寒。

“朕接报后,大为震惊,叫兵部彻查。

兵部行文大同巡抚、大同总兵、山西巡抚和山西总兵,传递了朕的彻查旨意。

从四月查到八月,足足查了四个月,两地四个衙门终於递上来两份联名的上疏,说什么官兵镇守边关,劳苦功高...乡土情深,不愿远离,实乃人之常情...

东拉西扯扯了一大圈,才不痛不痒地说,带头违令和作乱的兵卒杀了十一人,首级传三边,以做效尤,又责令各部,严加整伤,以后不得再犯..:

两份上疏的理由藉口,语气用词,都像是商量过的,几乎一模一样。然后兵部在这两份上疏加了部议,反正就是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呵呵,他们这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吗”

洪承畴连忙低下头。

皇上,这才是国朝处置军政事务的常態。

一旦有事情发生,內阁六部迫不得已发文咨问,地方就扯皮和稀泥,从巡抚推到巡按,巡按推到布政司,布政司推到府州县。

戎事无非多了总兵府和卫所等推脱的地方和环节。

大家你推我、我推你,一通推脱后事情原委搅得稀里糊涂,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发生,自然也分不清谁的责任。

內阁和六部见火候差不多,就开始拿起稀泥做裱糊匠,一通裱糊后,天下太平,四海晏清。

洪承畴想著想著,心头一动,皇上早知道这些情况啊,要不然他也不会成立这备受指摘的制置司,再分设各局,分领要紧军国事。

那皇上刚才跟我说的这些,是什么意思

难道皇上有让我移驻山西的打算

宣大积弊重重,是个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只是那里牵扯甚广,晋党这些年不声不响,可实力不弱。

朝廷这十几年风云诡,变幻不定,东林、齐、楚、浙等党起起伏伏,唯独普党稳坐钓鱼台。

自己去宣大兴利除弊,必定要跟普党斗上。

皇上有几分决心,有什么章程

且听听。

洪承畴老老实实地听著,不出声发表意见。

“朕有心想整伤宣大山西,此意朕也跟內阁和六部说了...现在韩先生趁机举荐了李瑾去巡抚大同,履行整饰之职。

可朕对他不放心。

吏部侍郎任上尚且不称职,去大同能称职何况李瑾还是山西人,乡党之间纠葛不清。

所以...”

朱由校指著洪承畴说:“朕决定让你去一趟宣大,整伤弊端。”

洪承畴毫不迟疑地应道:“臣遵旨。”

乾脆利落地让朱由校有些吃惊。

不问官职,只是听到差遣就立即应下,倒也显得他勇於任事。

“你以制置司西北局制置副使兼宣大总督和山西巡抚。除了宣府、大同、山西三镇戎事,还有一件大事,你知道吗”

洪承畴有些激动,他万万没有想到皇上如此有气魄,直接是宣大总督兼山西巡抚,把权柄直接给足。

他按捺住心中的激动,沉声回答。

“河东盐政。”

“嗯,你记在心里。河东盐政,是西北局的钱袋子,你要好生处置。”

“遵旨。皇上,寧夏延绥戎事民政,臣向谁交接”

“朕传旨叫陕甘总督王正之移驻平凉城,把陕西、寧夏、延绥三镇军务直接看顾起来。寧夏军政事务,你向王正之交接。

至於延绥,朕决定迁左光斗为延绥巡抚,兼延安知府。延绥事务,你跟他交接。”

“遵旨。”洪承畴低著头,眼晴转了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