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韩首辅,你这是什么意思?(1 / 3)

加入书签

第125章 韩首辅,你这是什么意思

朱由校听到黄克纘举荐王之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忍不住在心里给他点了个赞。

这些馆阁党的老臣们,各个都成了精。

对人情世故、官场规矩洞若观火,拿捏得炉火纯青。

自己同意復馆阁党大佬韩为首辅,还有户部尚书李起元有机会补为阁老,他们就投之以李,举荐王之,为左都御史。

王之案是弒君谋逆、卖国通贼两起大案的主审官,夷三族、满门抄斩、腰斩、弃市...这些让人心惊胆战的判词,都是他亲笔擬定,再由自己御批。

凶名显赫!

他用数千颗人头纳了投名状,迁升刑部左侍郎,是不折不扣的帝党。

他坐镇都察院,再合適不过。

为何

那些御史们,全身上下最硬的地方是嘴巴,你跟他们讲道理,身上长满十张嘴也讲不贏他们。

但是你不讲道理,只跟他们讲物理,他们就会心虚。

王之在左都御史位置上一坐,就好比关帝神像上桌,四方小鬼们都清静了。

李宗延、薛三省、高第、崔景宗这样的高官,还有叶茂才这样的大儒名土,都被他大笔一挥,夷三族、满门抄斩、腰斩、弃市!

那些御史惹恼了他,弄死你还不跟弄死一只小鸡崽似的。

那些清流御史们心里门清得很,他们那些人只有在讲道理时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可朝廷正儿八经跟你讲律法时,他们就抓瞎了。

王之此人十分聪慧,办事为人都很有一套,又手段灵活。

以前跟著东林党时,他只是刑部主事,另闢蹊径,帮著东林党打开了挺击案的缺口,

把黑锅结结实实扣在郑贵妃一党的头上。

后来改投到帝党门下,两起大案办得扎扎实实,经得起细研推敲。

他出镇都察院,先凶名加身,震住一干嘴硬身软的御史,再略施手段,肯定能把这些嘴硬鸭安抚得妥当。

自己也不用担心他在都察院坐大。

王之案杀了那么多清流领袖、名士大儒、御史们心中的白月光,虽然御史们对凶名赫赫的他心生畏惧,但是要御史们跟他“同流合污”,那是万万不能的!

朱由校也不再矫情,直接开口:“户部尚书李起元入阁参预机务,王之案出掌都察院,朕觉得这两个人选甚为妥当。

诸位臣工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顾秉谦和魏广微几乎是异口同声道:“臣等附议,並无异议!”

其他人也跟著齐声道:“臣等附议!”

韩被这整齐的声音嚇了一跳。

今天这御前议事会,是自己出仕以来开得最快捷,最和谐的一次。

“既然眾臣工没有异议,一致公推此两人,那就定下来。大伴。”

“奴婢在。”

“司礼监擬旨,明詔天下。”

“遵旨!”

韩默默地听著,听顾秉谦、魏广微匯报了一些鸡毛蒜皮的破事,还有李起元匯报了户部与財政厅交割课税进度之事..:

什么课税被户部交割给制置司財政厅,制置司成立税政总局,掛在財政厅名下,专司课税一事。

这不行,税赋乃国之根本,怎么好放任於朝廷体制之外

到时候奸侯胡乱操持,不仅国库收不到钱,还会横徵暴敛,鱼肉百姓。

韩正要张口阻止,突然脑海里浮现出矿监、税监两个词,到喉咙的话又被咽了回去。

等到几项六部政务討论完,韩开口道。

“皇上,自天启三年京察后,到现在有三年了。臣请皇上下詔,今年进行一轮新的京察。”

京察!

这个词在眾臣心里不停地跳,跳得大家心惊肉跳。

自从万历初年,前首辅张居正行考成法,京察就成了剪除异己的利器。

在座的眾人,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两次京察。

第一次是万历四十五年丁已京察,由吏部尚书郑继之、刑部尚书兼署都察院事李主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