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2 / 4)
”
文章的前半部分非常悲观。
——或许不应该形容为悲观,因为它阐述的是事实,只是相对刻意地引导了情绪。
于是,后半部分的扬,确实叫人激荡且释放。
“幸亏在艺术世界里,资本、工业、制度、经验、市场……所有的所有,都要为才华让路。
一个天才,便可以跨过一切不利要素,实现非常规反超。
我们通常管这种反超叫做‘天才的灵光一闪对于规范性工作成果的碾压’,好莱坞有强大的电影工业,而我们有天才。
天才演员、天才编剧、天才导演、天才武指方星河的第一次出手,便为原本只是一部画面奇观的《英雄》添上了至关重要的灵魂……”
省略一万句对方哥的赞美,文章的最后,图穷匕见。
“方星河已经做到了他能做到的一切,《英雄》的海外成绩是他的功勋章,他充分证明了中国电影人完全能够拍出享誉世界的好电影。
现在,轮到我们去做该做的事了——告诉世界,中国影迷有审美、有热情、有态度,愿意为了国产的好电影贡献力量。
我们将向压在头上4年之久的那座大山发起冲击,彻底掀翻它,并且继续鼓励所有全心全意探索电影边界、用心去拍好电影的中国电影人,叫他们只管专注于创作……
泱泱华夏,过去、现在、未来,从不曾让英雄孤军奋战,方星河已经向好莱坞乃至于全世界发动冲锋,而我,绝不会驻足观望、怯懦畏战、阴阳怪气、冷嘲热讽。
我将竭尽所能,有声音便发声,有力量便出力,做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做一个英雄背后的普通人,做一个幸福的影迷……
是的,我是幸运的,你们也是幸运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蛮荒的时代,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你们和我,将是这场奇迹共同的见证者和缔造者。
而要做到这些是那样的简单——走进电影院,发自内心的享受这场英雄盛宴,剩下的尽管交给时间,交给领袖,交给天才……”
现在还是文字的时代,人们喜欢阅读那些带有强烈情绪的长文,而不是用一个简单的表情来高度概括心情。
因此,当这篇文章被广泛转载之后,普通百姓忽然就燥起来了。
看电影=爱国=文化自信,等式简单粗暴,却格外有效。
因为从大众口碑的角度出发,方版《英雄》确实是一部好电影,画面惊艳打戏震撼故事完整,哪怕特别不喜欢结尾也不至于感觉票钱白。
在质量足够优秀的前提下,能以如此简单的方式进行一次爱国行为,太多人愿意付诸行动。
于是,开始有大量的普通人走进电影院。
此处的普通人,指的是平时没有电影消费习惯、一年最多看一场电影的非爱好者。
他们或者是中年夫妻,或者是工作忙碌的蓝领,或者是重度盗版影碟用户,这一次,在一股爱国浪潮的驱动下,带着十足的新鲜感走进影院。
《英雄》的票房,忽然反弹到千万级。
3天时间,轻松冲过3.6亿!
当《泰坦尼克号》终于被赶下影史第一宝座的那天,到处都是欢呼。
互联网上,天涯、语聊、qq、星网……
现实中,精神股东们呼朋引伴意兴飞扬……
报刊电视台,全频道播报,各种贺词样百出……
《英雄》在全世界拿到了4亿多美元的票房,在国内却不如这3.6亿更重要。
因为意义格外不同。
然而一切仍然没有结束。
2月15号当夜,新闻联播用5分钟时长详细介绍方版《英雄》的海内外成绩,将之形容为“文化阵线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百姓愈发激动,除了那些怎么样都看方星河不顺眼的所谓文化精英、城市小资、哈外洋奴,普通群众全都欢欣鼓舞。
自发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人数,进一步扩大。
再过3天,票房直冲4亿。
破掉4亿记录的时候,票房潜力真正意义上耗尽了。
但是……咱家自有特殊国情。
教育口忽然开始组织学生观影,理由非常强大且正当,出自于红头文件——
“我国杰出电影《英雄》所展现出来的中国文化、中国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