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鰾胶(2 / 3)

加入书签

是在做窗户和窗欞,趁著天热做好安上去,等天冷了就不好弄了。”

“电锯我在用,窗框的木料,我就是用电锯切出来的,但做榫卯结构的时候,还是得用手锯,才能保证精確度。”

打野猪之前的那几天,他已经把窗框要用的木料做出大半了.

今天用了半天时间,他就准备齐了所有的木料,可以开始拼装了。

他准备的所有木料,都做出了榫卯结构,只要正確拼合,就能严丝合缝,牢固无比。

但想要儘量增强使用时间,单靠榫卯结构也是不够的,还需要用胶粘合榫卯才行。

於是,准备好木料之后,他就开始熬胶了。

他找来了一个铁皮水桶,用砖头垒了个土灶,把装满了水的水桶放上去,生火烧著。

隨后,他又找来了一个不锈钢盆,把一袋半透明的黄褐色碎渣倒进了盆里,加了点水,隔水加热著。

“这是什么东西”

不光观眾看得疑惑,就连高天风也是头一次见之中东西。

李启文隨口解释:“这是鰾胶,用黄鱼的鱼鰾做的。”

“臥槽!黄鱼鱼鰾”

高天风瞪大了眼睛:“大黄鱼吗真的假的”

传说中八珍之一的胶,就是鱼鰾。

虽然不是大黄鱼,但如今的大黄鱼,也价值不菲,哪怕是养殖大黄鱼的鱼鰾,也是金贵之物。

要是这东西是用大黄鱼的鱼鰾做的,那就太嚇人了。

“怎么可能”

李启文笑著解释:“是小黄鱼的鱼鰾做的,价格没那么贵的。”

“小黄鱼那也不得了啊!”

高天风惊奇问:“谁会用鱼鰾做胶也太奢侈了吧”

“都有了两千多年了好吗这是传统。”

李启文一边搅动著不锈钢盆里的胶粒,一边解释:“古代木匠有两个必备的吃饭本事,一个是用斧凿加工木料,一个就是熬胶了。

以前的木匠做家具,都得用到胶。

木匠熬胶的歷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里就有记载。

鹿胶青白,马胶赤红,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说的就是古代木匠用动物身上的材料,熬出的胶。”

“动物身上也能熬出胶”

高天风嘖嘖称奇。

他印象里,胶都是化工產物,和塑料差不多,动物身上怎么能有胶呢

“怎么不能”

李启文问他:“吃过阿胶吗知道阿胶是用什么做的吗”

“呃……”

高天风迟疑了下,视线扫过眼前的监视手机,顿时就从直播间的弹幕里看到了答案:“是驴皮!”

直播间里,不少观眾对此都有了解。

“二台这小子常识欠缺啊!”

“看过大宅门的都知道,阿胶是用驴皮熬的。”

铁皮桶下的火焰旺盛,隨著桶里的水温提升,不锈钢盆里的胶粒也逐渐开始有了融化的跡象。

“没错,就是驴皮。”

一边搅动,李启文一边解释:“古代木匠用的胶,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材的。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皮胶,一种是骨胶,一种是鰾胶,驴皮就属於皮胶,理论上也是可以用来粘木料的。”

“古代木匠都要用胶的我还以为只用榫卯呢!”

高天风有些疑惑:“那用了胶,还是木匠吗”

“当然是了,榫卯也不能完全保证木架完全不鬆动变形,在卯合的地方用胶,能大幅度提升稳定性,为什么不用呢”

李启文说著,把几根做好的木料拿了起来,指著顶端和两边,给镜头展示。

“传统木工,一般是儘量少用胶的,像这种攒边镶板的时候,就不能用胶,否则会影响镶板的缩。

但对框架结构的结合部位,比如这里三碰肩之类的榫卯结构,如果是做桌椅板凳类的家具,就得认真用胶,防止频繁挪动后结构產生鬆动。”

看著他讲得头头是道,高天风嘖嘖感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