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梵谷之死》带来的震撼,何为艺术?(万字大章)(2 / 9)

加入书签

星月夜》是梵谷看到的幻象。

这种幻象,超出了当时所有艺术家所做过的任何尝试,它来自梵谷某种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並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简单来说,就是將超感官的幻想体验,大胆地用笔触来加以证明和復现。

那么,还有什么比梦境,更適合这种表达

不过这种事说起来简单,但能通过影像將其表达出来,確实称得上让人眼前一亮。

“有进步。”让-吕克戈达尔缓缓点头,看上去很是满意。

而且不仅仅是他,在场许多歪果仁,都生出了兴趣。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梵谷之死》可能是讲述梵谷的传记电影。

但现在镜头视角却放在一个位於偏远乡村的农民画工身上。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

……

《梵谷之死》的第一幕,基本都集中在赵小刚身上,讲述他的故事。

但敘事节奏,並不像《三峡好人》那么沉闷无聊。

反而充满了趣味。

深城油画村,来自各地的农民画工们,通过临摹世界名画赚钱养家。

其中,大家临摹最多的世界名画,正是梵谷的作品。

而赵小刚是所有画工中,临摹梵谷画作最好的那个人,甚至能闭眼画出《向日葵》。

他的技术嫻熟,20年的临摹生涯,他“复製”了超过10万幅梵谷作品。

但他的一幅仿作,仅售几十元至几百元。

可被商人收购出口海外各大景点,却能转手卖出数十倍的价格。

於是在像往常埋头绘画的一天,赵小刚心中忽然生出一股强烈的衝动。

他想去荷兰,看看梵谷的真跡!

在这20年间,他临摹10万幅梵谷作品,却从未看过梵谷的真跡。

面对他的想法,家人只觉得他是在浪费钱,不切实际。

妻子直言道:“你画了20年梵谷,但梵谷和你有什么关係”

能有去荷兰的钱,还不如用来改善生活。

要知道,当下这个时代,对靠临摹油画勉强养家的画工来说,去欧洲可是一笔巨款。

机票、住宿等可能会掉他们数月甚至一年的收入。

所以赵小刚的工友们,同样无法理解他的想法。

“你又不是艺术家,看真跡有什么用”大家笑话他,觉得他疯了。

工友们认为仿製只是谋生手段,无需深究艺术本质。

然而,赵小刚却很坚持:“我画了十万幅梵谷,至少该看一眼真的。”

对啊,他画了十万幅梵谷,却连一眼真跡都没看过。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可悲的事吗

电影里赵小刚的家人、朋友不理解他。

但坐在放映厅里的观眾,却瞬间与其產生共鸣。

赵小刚对艺术近乎虔诚的追求,瞬间打动了他们的內心。

“艺术不该用金钱来衡量!”法国演员凯萨琳德纳芙心中生出一股强烈的愤懣。

身为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她是偷偷来到《梵谷之死》首映礼。

不仅仅是这场,包括之前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首映礼,她都是偷偷前往观影。

这是为了保证公平,做出最公正的评判。

而作为“法国影坛常青树”、“欧洲影坛第一夫人”、“法兰西电影之光”、“法国自由女神的原型”,凯萨琳德纳芙的表演风格和独特气质影响了整个欧洲电影史,早已是法国教母级影后。

同时,她对艺术有著別样的坚持。

这点从她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大满贯就能看出。

赵小刚的艺术追求,在务实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这让凯萨琳德纳芙想起近几年,坎城电影节全面拥抱商业电影的趋势。

在她看来,这无疑是一种背叛。

欧洲三大电影节,虽然表面看上去不分高低。

但威尼斯绝对是最具艺术坚持的电影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