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章:各方博弈(4 / 5)

加入书签

下,增援绍姆贝格的部队。

    确保绍姆贝格所部的兵力在四十万以上,对侯赛因拥有一点五倍的兵力优势。

    同时让汉诺威、巴伐利亚、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这四个盟友再次各增兵两万。

    加上原来的十七万人,使多瑙河西岸的兵力增加到二十五万。

    反奥联军的总兵力达到六十七万,在索别斯基的部队不驰援战场的情况下,也对奥军形成相对的兵力优势。

    易卜拉欣也没闲着,尤其是看过了侯赛因遣人拍摄的关于布达佩斯外围,敌军所挖掘的连绵不绝的战壕与成千上万的帐篷之后。

    这位苏丹便更加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丢失了克拉科夫之后,他不允许战略重镇布达佩斯再失守了。

    增派部队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过前期只能派过去十万人马,含三万骑兵与七万步兵。

    不过包括一个营三十六门从明帝国进口的新式重炮,五百辆蒸汽坦克,十艘飞艇,以及本土生产的火炮上千门和战车上千辆。

    蒸汽坦克里有一百辆是装有机枪的新款型,余下也是明帝国新制造的,不过是旧版本。

    明帝国同意每年向奥斯曼出口至少两百辆安装了机枪的新式坦克,每季度交付五十辆。

    如果产能有余的话,数量或可增至一百辆,这让易卜拉欣在高兴的同时也憧憬起来。

    明帝国皇帝同意每年向己方出口两千辆旧版新坦克以及少量新版新坦克,这势必使得奥军战斗力倍增。

    重炮方面,每月可交付半个营,也就是十八门,全年可达两百一十六门,射速等同于数量十倍于此的普通重炮。

    而且由于明帝国与奥斯曼的友好关系,这次破天荒地出口了五百枚战术导弹,不禁让易卜拉欣大喜过望。

    加上将会分为四次交付的一万支左轮短铳和十万支左轮步枪,预计将使奥军在入夏之后,战斗力得到攀升。

    尽管这些武器都是用战马、坚果、毯子、石油、沥青、成品油等东西换来的,但易卜拉欣认为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尤其是后三样东西,在自己的地盘上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完全不用担心产量的问题。

    尤其是在明帝国的海上运力超过荷兰,跃居世界第一之后,配合世界第四的奥斯曼船队,运作从波斯湾到明帝国的航线毫无问题。

    明帝国分别在青岛与泉州各建成了一座商业造船基地,均拥有多大六十座船坞,其中四千吨级、七千吨级、一万吨级的船坞各二十座。

    范例是现成的,就是三级铁甲舰、四级铁甲舰、五级铁甲舰。

    由于不需要考虑作战事宜,钢材也不需要用最好的。

    故而不但成本很低,而且建造的速度也只有同吨位战舰的七成时间。

    这便意味着每三年,便可下水超过八十万吨的商船。

    虽然荷兰的商船总数有近六千艘,不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