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9章 重要且简短的会议(3 / 4)

加入书签

计文档”,目标人群精准锁定为“高敏感度、易共情型儿童”,旨在培养“未来社会的温和服从者”。

    新闻曝光后,舆论哗然。

    但林念没有停下。她召开内部会议,提出一项前所未有的行动:“我们要把‘Born计划’升级为‘回声公民工程’??不再局限于幸存者救助,而是建立一个由曾经被剥夺声音的人组成的监督网络,直接介入政策制定、教育改革与司法听证。”

    “你想让他们当‘道德裁判’?”有人质疑。

    “不。”林念平静地说,“我只是想让决策桌上,多几个真正懂痛的人。”

    计划推进迅速。三个月内,首批二十一名“回声公民”进入地方社会治理试点项目。他们中有人参与修订校园欺凌处理条例,有人在法院旁听家暴案件并提交情感影响评估报告,还有人在城市规划会议上质问:“你们建这么多商业广场,有没有考虑过老人和孩子的安静空间?”

    他们的发言未必专业,但每一句都带着生命的重量。

    而小禾,也在悄然变化。

    她开始每天来倾听中心,不再说话,但会画画。她的画里总是出现两个人影,一大一小,牵着手走在星空下。屋顶有洞的房子慢慢变成了有灯的小屋,门前多了朵花。

    某天傍晚,林念坐在她旁边,轻声说:“你知道吗?我小时候也很怕说话。因为我妈不在了,我觉得没人会真正在意我说什么。”

    小禾抬起头,第一次直视她的眼睛。

    “后来我发现,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听,哪怕不说,光是坐着,也是一种回应。”林念握住她的手,“你现在不需要说话,但我一直在听。”

    那天晚上,小七八点独自来到中心,站在录音室门前犹豫许久,终于推门进去。她对着麦克风坐了很久,最后轻轻说了一句:“妈妈,今天……有人抱我了。”

    录音自动上传至“回声墙”数据库,编号:E-207931。系统标记为“首次主动表达”,并触发一条推送:“这个世界,又有一个声音,选择了相信。”

    林念收到提示时,正翻阅一份关于“情感技术伦理法”的草案。她停下笔,望向窗外。月光洒在青云湖面,波光粼粼,仿佛无数细碎的诺言在闪烁。

    她想起赵伯临终前的话:“丫头,技术能传声,但只有人心才能共鸣。”

    几个月后,“回声公民工程”正式纳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联合国将其列为“21世纪人文治理典范”,并在日内瓦设立常驻观察员职位。而“Born计划”也扩展至全球,帮助超过六百名实验体幸存者重建生活,其中三十七人已成为心理咨询师、社工或教师,反向支持新一代创伤儿童。

    小禾搬进了听风园旁的集体公寓,和其他孩子一起上学。她依然很少说话,但学会了用手语和绘画表达自己。每周,她都会去探望张晓阳,两人坐在院子里,静静看星星。

    一年后的春天,全国“倾听日”活动如期举行。这一次的主题是:“我曾沉默,但我选择发声。”

    在青云学院礼堂,周野作为主讲人登台。他身后大屏播放着一段纪录片,记录了过去三年里那些曾被抹去名字的人如何一步步找回自我。画面中,有老兵含泪讲述战争创伤,有女性揭露职场隐性压迫,也有少年坦白自己因性别认同困惑差点自杀的经历。

    “我们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