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惊破胆天子弃国(3 / 4)
雄飞急匆匆奔来,向皇帝草草施礼后,哭丧着脸说道:“陛下,刚得到消息,巩昌王败了”。
白文选的确败了,败得很惨,连巩昌王金印都丢了,还战殁了总兵吕三贵,不得不逃至永平县。清军紧追不舍,他不得纵火烧澜沧江铁锁桥而遁。听到这个消息,胆子素来不大的永历帝面色苍白。
“请陛下立即移跸,迟恐有变”,马吉翔倒是有主意,怂恿皇帝继续往西跑。好在李定国命部将平阳侯靳统武领兵护驾,君臣心下稍安。一撤再撤,离缅甸越来越近,却也让人心越来越寒。大学士扶纲、户部尚书龚彝、礼部侍郎郑逢元、兵科给事中胡显、御史陈起相、吏部文选司主事姜之琏等纷纷弃天子而遁。工部尚书王应龙年迈,对儿子说:“我本草莽微贱,蒙恩授职,官至司空。先不能匡扶社稷,今不能患难从君,尚可靦颜求活人世乎”言毕,自缢殉国。儿子哭着说:“父殉国难,子成父忠”,也跟着上吊自杀。父子俩以死表明对朝廷的耿耿忠心,却也让风雨飘摇的南明小朝廷愈发悲凉。
坏消息不仅如此,清军大举进攻黔滇,朝廷派人联络夔东十三家火速抽兵西上,进攻重庆,借以牵制清军南下。大明督师阁部文安之当即组织涪侯谭文、仁寿侯谭诣、新津侯谭与驻守巫山、兴山一带的原大顺军余部袁宗第、刘体纯、李来亨、马腾云、塔天宝等共十六个营头乘船溯流而上,反攻重庆。初使尚算顺利,一度吓得清四川巡抚高民瞻弃城而逃。结果明军突然发生内变,谭诣刺杀谭文,率部降清,导致战役全局逆转,明军大败后撤。
明庆阳王冯双礼等人在永历朝廷放弃昆明时,率部进入四川建昌,本想会同夔东十三家另创局面。由于李定国听信马吉翔的话,带领主力西撤,冯双礼力单势孤,难以有所作为。见夔东十三家的军队反攻重庆失败,冯双礼部将狄三品失去信心,与冯万保、张明志等人,诱执冯双礼降清。他一带头,降清者不断。守嘉定州的延长伯朱养恩、总兵龙海阳、副将吴宗秀,叙州(宜宾)、马湖(在宜宾市西)守将、总兵杜子香,四川乌撒军民府(今贵州威宁)土知府安重圣,云南景东府(今云南景东)土知府陶斗等先后降清。这些人的降清,让大半个四川落入清军之手,四川之事已不可为。
战神李晋王仍在奋战,他为清军选择了一个好战场:磨盘山。此山位于高黎贡山的南段,是怒江西岸的一座穹岭,极其险峻,“鸟道窔箐屈曲,仅通一骑”。李定国觉得吴三桂等连战连胜之后,必然大意轻敌,决心在此地设伏全歼清军。不过因为吴三桂此时已经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离永历帝的行在很近,为防备皇帝落入清军之手,他请永历帝不要停留,继续后撤到边界之外,而他则要在此阻击清军,一洗耻辱。先在谷中布设地雷,又于磨盘山羊肠小道旁的草木丛中设下三重埋伏,以泰安伯窦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武靖侯王国玺为三伏,与众将约定:“敌尽入,初伏乃发;然地雷,二、三伏乃发;首尾击之,敌尽矣”。吴三桂等果然大意,渐渐进入埋伏地点,关键时刻,又出贰臣,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投敌,将李定国设下埋伏的机密报告吴三桂。虽然李定国最终击退清军,并给他们沉重的打击,却终究功败垂成。
清军遭受惨重损失后,回昆明休整。此时明军残部仍多,李定国、白文选、祁三升、沐天波、高文贵、靳统武、杨武、梁杰、吴子圣、吴三省、郭尚贤、王国勋等在迤西;贺九义、李承爵、雷朝圣、黄元才、王三才、张国用、赵得胜、杨成、彭应伯、何起龙、阎惟龙等在元江府;邹自贵、马得鸣等在顺宁府;李如碧等在云龙州;廖鱼等在澜沧边外;马宝、马惟兴、刘镇国、高启隆等在丽江边外。兵将虽多,却由于找不到天子和李定国而陷入混乱当中。
此时的永历朝廷已在平阳侯靳统武护卫下,由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市)退到盏达土司的领地布岭,此地位于中缅边境。生性优柔寡断的皇帝命人停下来,不肯再走,毕竟天子弃国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往国外逃。
马吉翔却认为去缅甸犹能做个富家翁,如果留下来,难免会被人追究蛊惑天子弃国之罪。遂同弟弟马雄飞、女婿杨在秘密商议制造恐慌、逼迫皇帝入缅。他素与靳统武的部将孙崇雅交好,怂恿孙崇雅掳掠皇帝和群臣,说什么将军护驾有功,朝廷却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