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8章 挥师挺进冻土地(上)(1 / 2)

加入书签

跨上骏马,

背起箭囊,

不管路途多遥远,

也要将长生天的意志传达。

啊呵依。

纯洁的冰河,

明亮的蓝天。

如此广袤的疆土,

吐着青草的芬芳。

啊呵依。

长生天的恩赐,

蒙古人的地方。

跟随莲汗,

勇士浴血疆场。

啊呵依。

军旗所至,

勇士浴血疆场。

大卫国奴宁吉总督鄂尔罗斯跨坐于一匹神俊的黑马之上,兴高采烈地哼起歌来。歌是即兴唱的,好不好听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好!

留下数百人马驻守鄂霍次克堡后,他的部下还有一万,如此规模的军队在鄂霍次克海沿岸几乎是无敌的存在,已经进入科雷马河流域了,却没有见过一个敌人的身影,看来是被自己的赫赫军威吓坏了,怎不教人得意!

“大帅,楚王殿下军令”,正开心着,亲兵送来了楚王宝音的手令,“不必来雅库茨克与孤会合,只管一路往北和西去,夺取雅库茨克东边、北边的所有城池”。

“呵呵~殿下和我想到一起喽!”看完军令,鄂尔罗斯大笑着下令全军加速往下科雷姆斯克前进。

位于卡马河下游左岸的下科雷姆斯克与其说是城堡,不如说是村庄。沙俄于1640年入侵科雷马河后,1643年建立了中科雷姆斯克,次年建立下科雷姆斯克,1647年又建立上科雷姆斯克,彻底控制了这片流域。

这一带位于北极圈内,生存环境恶劣,是沙俄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此时总共也不过数千人口。沙俄对这里感兴趣,主要是想获得楚科奇半岛的海象牙,这个年代,海象牙价值很高,一俄斤等于一张中等成色的貂皮,是国际市场的畅销品。为此,西伯利亚衙门曾命令雅库次克督军派人去楚科奇地方,“征收貂皮和鱼牙,使国库获得更多收益”。

不过,获得海象牙并不容易,他们受到了当地土著,主要是楚科奇人的激烈抵抗。

“楚科奇人”是俄国人起的名字,意思是“驯鹿的牧人”,属通古斯人种(蒙古人种北支的一个分支),原先生活在外兴安岭一带,逐步向北迁徙,融入并同化本地的土著居民,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楚科奇人。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在这个年代总人口不过九千余。人口虽然不多,却个个勇猛善战。中华古代文献称其为“夜叉国”,说他们“青面獠牙,断发文身”,甚至有“夜叉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说法,足见对这个民族的恐惧与敬畏。

他们也自视甚高,认为附近的其他民族都远远不及自己,自称“罗拉韦蒂”,意思是“真正的人”。这种优越感来源于自身的文明程度较高,当同纬度的因纽特人仍处于游猎时代时,他们已迈入了游牧阶段,以放养驯鹿、捕鲸为生,住在用鹿皮搭建的可移动帐篷“亚兰加”里。比堪察加半岛的伊捷尔缅人、科里亚克人、埃文人、阿留特人、克列克人等其他土著部落的文明程度也高得多。甚至连俄罗斯人也被其视作“二等生物”。

如此高傲的民族,又怎么肯任由俄罗斯人奴役1641年,当臭名昭著的哥萨哥队长叶拉斯托夫带人侵入科雷马河流域时,勇敢的楚科奇人便与他们发生激烈冲突;为了得到楚科奇地区的海象牙,哥萨克头目杰日涅夫在阿纳得尔河沿岸建立了阿纳得尔斯克堡,此后沙俄以该堡为基地,多次对楚科奇人用兵,均告失败。勇敢的楚科奇人以牙还牙,于1653年聚兵数百包围下科雷姆斯克堡,他们不给哥萨克烧柴,也不供应水,使堡内的哥萨克陷于绝粮断炊的境地。

见这一带的土著如此难缠,沙俄政府决定采取武力讨伐与和平收买两手应对。他们派使者给当地部落送礼,以诱骗、收买等方式,劝说各族加入俄国国藉。不料这些年当地的部落已经充分见识到了殖民者的残暴,不仅楚科奇人不肯归顺。堪察加半岛的伊捷尔缅人、科里亚克人、埃文人、阿留特人、克列克人也愣是没有一个愿意归顺的。气得沙俄的阿纳得尔斯克堡总管弗拉基米尔阿特拉索夫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

不过,这位总管很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