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我们的储备(2 / 3)

加入书签

,说它感情充沛,意境深远,每首诗都让人读得忘记世间俗事。”李承泽也笑着评价,好像自己也跟着沾光似的。

三人又聊了些江南的事情,气氛逐渐和谐。

这时,太子话锋一转,提出了此行的主要目的:“九弟,我有个想法,我想在庆都办个大型诗会,邀请天下的文人雅士齐聚一堂,交流诗文,而你是主角。”

二皇子李承泽也笑着附和道:“是啊,九弟,你的名声在外,如果你能参加的话,肯定能吸引很多文人。这对提高我们庆都的文化声誉很有帮助。”

李旭听了之后,心里冷笑一声,这两个兄长倒是玩得出花招。

若由太子主导,围绕他展开一场诗会活动,且由我全心协助,岂非向世人宣告,我已投效太子?太子这主意打得不错,想借我的名声笼络天下文人,未免太天真!

太子见李旭沉默不语,又进一步劝道:“九弟,若这庆都诗会由你主导,必成一时盛事。届时文人齐聚,你的诗名也会更加显赫!”

李旭淡然一笑,语气平稳而笃定:“两位兄长的厚爱,我心领了。诗文不过小技,于我仅是一番咸趣,不愿让它牵涉过多。至于诗会之事,恕难从命。”

太子与二皇子脸色微变,显然没料到李旭会回绝。

太子眸中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掩饰过去,笑着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也无须勉强。九弟,我敬重你的选择。”

二皇子还想开口,李旭已决意不再敷衍。

他含着歉意一笑,端起茶盏卿啜一口,放下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送客信号。

“两位兄长的好意,我明白。但心意已决,还请见谅。我刚归远途,理应先去拜见父皇与母妃,就不陪两位兄长了。”听闻李旭送客之意,太子与二皇子脸上掠过一丝复杂情绪。

太子勉强维持笑意,尽量让语气显得卿松:“九弟,我们尊重你的决定,诗会之事就此作罢。”

二皇子李承泽随之起身,笑容满面,似毫无芥蒂:“好,九弟,他日还有机会,咱们再相聚!”

太子与二皇子先后离开秦王府,李旭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远,唇角泛起一抹冷笑,转身入宫。

李旭踏入那宏伟的宫殿,步伐沉稳有力。

庆帝应当正于御座处理国事,闻李旭前来,暂且歇息。

庆帝注意到李旭的到来,眼神里透出几分赞许,望着他时嘴角笑意更深。

庆帝开口,语气满含欣赏:“九儿,你的诗才真叫人惊叹,连韩老学士那般固执之人也对你赞赏有加,称你的诗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李旭略低首,谦逊答道:“父皇过誉了,儿臣不过是尽己所能,不敢稍有松懈。”

庆帝挥挥手,接着说道:“而且,欧阳修远这样的文坛泰斗亦对你的作品大加称赞,称其气质超凡,足以流芳百世。”

李旭再次行礼,语气诚挚:“欧阳先生的赞誉,是儿臣莫大的荣幸,儿臣定当更加勤勉,不负众人期望。”

庆帝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你的诗作不仅在文人雅士间广为流传,就连朝中大臣们也纷纷称道,实属难得。”

李旭仰起头,目光沉稳:“父皇的赞赏是我前行的力量,我必不断磨练自身,报效国家与百姓。”

庆帝点头,语气温柔却充满骄傲:“好!你能有这样的抱负,我很欣慰。你的成绩既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大庆的骄傲。”

李旭深深一拜:“父皇的教导我会永远记住,我一定全力以赴,不辜负您的期望。”

庆帝满意地看着李旭,随后表情严肃,略偏头部,给站在旁边的洪四痒一个暗示。

洪四痒立刻明白,从袖中拿出金色圣旨,展开后大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九皇子李旭,才智出众,文辞华美,走遍大庆各地,传承文化,增光社稷。今特赐银千两,锦缎百匹,珍宝十箱,以表激励。另赐封地两千户,以示表彰。钦此。”

李旭赶紧跪倒在地,双手高举,恭敬地接过圣旨,声音庄重且感激:“臣李旭接旨,谢父皇恩赐,父皇万福。”

“起来吧。”“谢父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