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镀金身(2 / 3)

加入书签

    “《追风筝的人》以阿国战乱为背景,围绕罪责与救赎展开叙事。尤为难得的是,这部展现深厚人文关怀的作品出自一位刚满十八岁的青年之手。”

    “据悉,为真实呈现故事内核,顾远曾利用学业间隙亲赴中东地区实地调研,在难民营中倾听记录,将所见所感化为笔下血肉。”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唯有真诚与谦卑。’顾远在本书序言中这样写道。而他的恩师、文坛泰斗唐砚章先生这样评价道:‘这部作品展现的……’”

    “……”

    “顾远的举动,也为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树立了积极的榜样。”

    “评论家认为,《追风筝的人》标志着顾远已完成从文学新秀到成熟作家的蜕变。”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潜力,更难得的是展现了华国年轻一代胸怀天下、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据悉,此前已在国家级文学竞赛中斩获佳绩并获得顶尖学府保送资格的顾远,今秋即将步入大学校园。”

    “他表示,将继续坚持‘谦卑与真诚’的创作初心,在文学道路上砥砺前行。”

    这篇大篇幅的报道一出,如同巨石投入水面,涟漪迅速扩散至各个层面。

    在媒体层面上,呈现席卷之势。

    所有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地方报章立即跟进,进行转载和深度解读。

    其次在教育层面顾远被正式树立为标杆,他的事迹走进数不清的中小学生课堂,成为“新时代青年担当”的完美案例。

    “顾远他……配吗?”

    当如此巨大的声势在互联网上被掀起时,这是无数网友内心的第一反应。

    然后他们仔细回想了一下顾远一直以来的事迹,发现他好像还真的……配!

    成绩过硬。

    全国第一,保送顶尖学府,首日销量30万册,文学成就是实实在在的。

    行为过硬。

    实地考察,捐赠巨额版税,其行动路径清晰且真诚,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理念过硬。

    真诚与谦卑,平视视角,桥梁比喻,他的创作观与主流倡导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总而言之,兼具才华、德行与社会责任感的顾远,足够当得起一个能激励一代人的当代青年偶像。

    “原来,不知不觉间,那个喊着‘须知少时凌云志’的少年,已经成长到了这般地步。”

    “虽然我也很感慨,但不得不提醒一下,上面那句话是我们池鱼大大说的。”

    “看网文的叉出去!”

    ……

    “小远,你有什么想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