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C4测试(2 / 3)

加入书签

次丈量现在铅柱的高度。

之后在计算铅柱在爆炸前,核爆炸后的高度差,就能计算出它的爆炸威力。

随着一声声爆炸声响起,一名名测试员,开始记录三组爆炸后的数据,记录完毕后,就交给了吴教授。

拿到数据,吴教授就开始计算。

“吴教授结果怎么样?”,看到吴教授从计算中抬起了头,马教授忍不住问道。

闻言吴教授笑着道:“第三组最高,它的压缩量约为22–23,是最好的,其余两组一组只有21–23,另一组则是18–20。”。

“吴教授,压缩量22–25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第三组最合适?”,听吴教授那样说,杨团长疑惑的问道。

吴教授摇了摇头:“这要看综合性能,不能只看一方面。”。

对此黄教授、马教授两人倒是很赞同,他们知道第三组Rdx的占比是93%,威力大些也算正常,不过两人对于这组配方并不看好,虽然威力大,但同样其他方面要差上不少。

他们认为第一组压缩量是21–23的那一组最合适。

而杨团长闻言还是有些不解:“炸药威力越大不是越好吗?”。

看到杨团长疑惑,李枭就简单解释了一下。

“小枭那你的意思是说,最合适的是第一组?”,听到李枭的解释,杨院长道。

李枭点了点头道:“这是我目前的看法,不过具体的还要在看后面的机组测试,此外还要依据c4炸药本身的特性,进行综合的考虑,在作出最终选择。”。

做完了爆炸威力的测试。

在杨团长的指挥下,众人又开始做起了破片杀伤测试,因为没有专业的设备,这个测试也只能按照简单的来。

在测试区,杨团长早就搭建起了一个测试场地。

在测试场地内,竖立起了很多厚木板,这些厚木板以三百六十度的形式,不规则的分布在一个用石灰画出来的点四周。

说是不规则分布,但其实如果仔细看的话,还是能看出一点规律的。

木板摆放的位置远近,四个方向上,一边是按照两米依次递进、一边是三米、一边是四米,一边是五米。

而c4虽然本身不带外壳,不过为了测试,黄教授把一些测试放在了手榴弹的容器里,这样一来c4爆炸后就能测出在形同的量下,c4爆炸的碎片伤害有多远。

一切都准备就绪后,负责测试的战士把就c4放在了测试点的中心,拔掉了引信,随后就快速离开了测试的范围。

随着轰的一声过后,在远处看着这一幕的杨团长,心中就有了一个底,单从刚刚的爆炸威力来看,他感觉用c4做的手榴弹爆炸的威力,比起帝的手榴弹威力都要大上不少。

爆炸过后,测试员就快速上前检查了起来,吴教授、李枭几人也跟着上前,从爆炸中心开始往外走,一路上看起了被碎片波及到的厚木板。

“破片杀伤威力,可要比其它手榴弹杀伤威力大得多啊。”,一直走到三十米处,看到那个位置的木板上,就很少有被碎片打击出来的痕迹后,杨院长忍不住高兴道。

之前为了有个对比,他们也拿帝的67手榴弹做过测试,这款手榴弹里面装有180克的tNt炸药,在爆炸后它的碎片杀伤是10-15米,在这个范围内,木板受到的破片击中最厉害。

15-20米处虽然也在杀伤范围内,但相比轻了很多。

c4炸药受到严重伤害的半径则是15到20米,20到30米范围内,虽然也有杀伤但就要小的多。

不过这只是杨团长的初步判断,具体的还要看测试的数据。

而此时几名测试员正在收集这些数据,收集这些数据就麻烦多了,因为没有压力传感器,没有办法通过爆炸瞬间的压力变化来进行分析。

只能是通过碎片分布密度、穿透深度和痕迹,来进行逐一分析。

分布密度的分析,收集人员用了网格法,所谓的网格法就是将被碎片波及到的范围,分成若干个小网格,然后再根据网格区域内碎片的数量,来弄出一份分布密度图,之后还要记录不同位置的分布情况,在进行分析。

穿透深度和痕迹的测试,简单来讲,就是测试碎片在木板上的穿透深度,和观察木板被破坏的程度,来进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