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卫星研究报告(1 / 2)

加入书签

从那边回来,李枭也开始做起了关于卫星研究的计划书。

对于卫星他之前就研究过,也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在射第二颗卫星的时候,要把国内8o年代以前卫星上的功能尽可能集中起来。

不过第一颗卫星,老老实实把“东方红一号”

给制造出来就完事了。

“东方红一号”

,的结构很简单,主要分为三个结构。

外壳、仪器舱和承力筒。

外壳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卫星的外观,它是一个直径1米的球形72面体,全部都是由铝铜合金制成。

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还有一个环形腰带。

而在上半部分设计了一个4o厘米长的短波天线,腰带上则装有4根长3米的短波拉杆天线,以及两组微波天线。

卫星就是靠着这几组天线,向地面送信号。

仪器舱就是装在卫星内部的装置,在里面装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设备,像是乐音生器、短波射机、微波应答器、短波信标机、电池等等!

而为了能够保证仪器舱不受损伤。

仪器舱的设计更是费了大心思。

当初设计人员,通过结构设计、环境控制、防护措施、安装固定这四大核心手段入手,这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先技术在结构层面。

就是采用了密封与承力的双重保障。

就拿密封性来说,就利用了专用密封圈,以及精密的机械加工工艺,实现了舱室的完全密封,这样一来就能隔绝太空中的高真空环境,也能避免因为真空导致内部气体泄漏。

在承力方面,它与承力筒进行了连接,这样一来在射的时候,仪器舱就能把冲击力均匀传递到承力筒上。

也能够避免因为力量太大,导致仪器舱因受力不均生形变。

承力筒就是仪器舱底座,也是卫星的主要承力结构件,在射的时候,就会与运载火箭连接在一起,所以制造他的材料就很重要了。

因为承力筒不仅要承受卫星自身的重量,还要承受运载火箭的推力。

可以说设计的结构并不复杂。

不过虽然说结构不复杂,但要研究起来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画完设计图纸,李枭就开始写了一些需要研究的技术。

先就是高低温,要知道太空温差2ooc,向阳面温度可以达到1ooc以上,背阳面则是-1ooc以下。

如何保证卫星不会因为温控失效失灵这是一个难题。

而解决办法倒也简单,就是利用其他仪器余热调节温度,利用特殊涂层和材料组合实现热平衡。

播放乐音的装置也是一个问题。

想要在太空中播放音乐,就是要确保电子乐音装置在振动,在真空环境下不变调,至于解决的方法也给出了答案。

那就是用6个音源振荡器,来模拟铝板琴音色,然后程控线路生成节拍。

此外就是天线该如何展开,这个倒也很好解决,就是用套管式弹性天线,唯一需要解决的就是要如何保证,在离心力作用下顺利解锁,但这个其实也不难。

至于制造的四大目标,也就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

上得去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把卫星送到太空中去,能够确保卫星成功进入轨道,这个就要依靠运载火箭了。

抓得住就是要保证可以精确追踪与轨道测定。

这个解决的办法需要两种,一种是多普勒测轨技术,也就是利用无线电频率变化,来计算卫星度与距离。

第二则是建立全国测控网,也就是八个地面站,然后在通过通信线路传输数据,从而实现“三台计算机八地联试”

这个对于李枭来讲也不难,唯一难的就是八个基地的建造,以及通讯线路的建造。

计算机之前的联通这个就不用说了,李枭最有信心的就是这一个。

听的见就是可以听到东方红这一音乐,这个不用多说。

看得见就是要通过仪器,可以观察看卫星,这个就要“借箭显星”

了,给卫星加装一个镀铝聚酰亚胺薄膜“观测裙”

,等到卫星入轨后,就将它撑开,撑开后的“观测裙”

,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