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o4章 铁人(1 / 2)
大庆之前其实不叫大庆,叫做安达。
只不过因为去年“松基三井”
喷出石油,这才把安达改成了大庆,也是为了庆祝出油这个喜庆的日子。
大庆距离四九城,大约能有12oo多公里,他们这一行人去的不少,上面直接就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单独的车厢。
除了保卫、技术员,石油工业部还派出了一位叫做余理的副部长。
一路上众人倒也不无聊,听余理讲了不少关于大庆的事,李枭这才知道大庆的展建设究竟有多么不容易。
最初的大庆遍地都是沼泽、芦苇荡、盐碱地,最低时候的气温更是可以达到零下3o度。
可以说到了冬天整个大庆都被冰封雪裹,夏天也好不到哪里去,都是泥泞不堪的土地。
不仅如此第一批建设的队伍,住的环境更是恶劣,住的是‘地窨子’,也就是半地下窝棚,睡的是土炕,铺的是干草,如果遇到风雨天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因为粮食和蔬菜常常被风雪阻断。
也是因为大庆没有像样的公路,最初的建设的时候,人们只能靠着人拉马驮,把东西运到目的地的。
更是曾经用“人拉肩扛”
的方式,将6o多吨的钻机从火车上卸下,并运送到了井场。
“余部长,那可是6o多吨的钻机啊!
用人力完成运输,这怎么做到的?”
,听到余理讲的东西,有一名技术员有些不可置信道。
余理笑了笑道:“不是你想的那样,当设备运来后,我们都傻了眼,12o5钻井队的队长“铁人”
同志,就告诉众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既然无法整体运走,那就把设备拆成零件,一件件运输,
像是井架,就拆成了每根重量约5o-1oo公斤的钢管和角钢。
动机、泥浆泵等部件也是用这样的办法,不过其中很多部件根本就无法大拆,只能把能拆的都拆了,虽然这样做让单一部件重量减轻了不少,但最重的部件也能达到3吨多。
不过3吨多的重量已经能够移动了。
同志们就用麻绳、撬棍将部件从火车车厢卸下,轻点的一人搬一个,重点的是人为一组进行搬运,再重的就只能在地上铺上木板或树枝减少摩擦,然后几百人一起用麻绳拉拽了。
当时铁人同志冲锋在前,还组织编了不少号子,那号子是这样说的: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钻机是咱的枪,井场是咱的战场……。”
。
听着这些口号,车上的众人也是感觉有些热血沸腾,不知道是谁率先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就响彻了整个车厢。
有人忍不住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话说的好,把6o吨钻机拆成零件、人拉肩扛,这要是换作旁人早打退堂鼓了!
这不仅是奇迹,还是是咱们工人的脊梁啊。”
。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每一个人都露出了佩服的表情。
余理一说出那个名字,李枭就知道是谁了,今后的“铁人”
,前世他上学的时候,就学过关于这一位文章以及事迹。
在打萨55井的时候,因为水管未通,就率领众人破冰取水,组织工人用脸盆、水桶端运5o吨水,最终创造了一个记录,124小时就完成了钻井。
不仅如此在第二口井突井喷,无重晶石粉压井时,更是毫不犹豫跳进了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浆,最终这才化解了一次危机。
也是从此获得“铁人”
绰号。
而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还不仅如此,就李枭所知道他做出的事迹,就不下十几件。
只是李枭没想到,换了时间段,“铁人”
同志竟然依旧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不顾生命危险跳下泥浆池去搅拌泥浆。
还是说出了那一句“宁肯少活2o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的话,不同的时空、时间段,但选择竟然都一样。
这也让李枭心中有些不太平静,不说别人,就说他自己,在面对同一个选择上,在不同的时间段都没有把握作出同样的选择。
这不在于一个人经历的多少,而是个人的思想问题。
还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