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万民同心(1 / 3)

加入书签

曾二小拄着卷刃的横刀,站在城门洞的焦黑尸块旁,左臂的绷带早已被血浸透,暗红的血珠顺着指尖滴在地上,与凝固的血泥融在一起。

他望着眼前稀稀拉拉的三千守军,个个衣衫褴褛,有的断了胳膊,有的瘸了腿,连握兵器的手都在微微发抖——

可没有一个人放下武器,都在默默擦拭着刀剑上的血污,或是捡拾地上还能用的箭矢,眼神里没有犹豫,只有“与城同亡”的决绝。

“将军,”杜亚生走过来,声音也哑得厉害,他手里攥着半块干饼,递过去,“吃点吧,不然撑不住。”

曾二小摆了摆手,目光落在残破的城门上——木质城门被烧得焦黑,中间裂开一道大缝,风灌进来发出“呜呜”的响声,像在哭。

“下一次进攻,这门……还能挡多久?”他没问杜亚生,更像在问自己,“咱们这三千人残兵伤兵,能撑到援军来吗?”

曾二小心中有些自责,以为跟着陛下学了点皮毛,对付小小逶狗打不过最起码能守住,可现实给他狠狠一耳光……

杜亚生沉默了,他看向那些守军,一个年轻的小兵正用石头磨着卷刃的刀,磨一下,咳一口血——昨天的绞杀战里,他被倭寇的刀划穿了肺。

可他没哼一声,只是磨得更用力了。

“撑不住也得撑,”杜亚生攥紧了拳头,“城里还有三万百姓,不能让他们落在倭狗手里。”

就在这时,一阵喧哗声突然从城内传来,打破了死寂。

不是哭喊声,是脚步声、车轮声,还有年轻人的呐喊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曾二小和杜亚生同时回头,眼睛猛地睁大——

通往城中心的街道上,黑压压的人群正涌过来,最前面的是一群穿着青布长衫的年轻人,脸上稚气未脱,却抬着头,目光坚定。

为首的是个二十多岁的书生,衣衫沾满尘土,却举着一面破了角的“临海学堂”旗,正是学堂的先生林文远。

“曾将军!杜大人!”林文远跑得气喘吁吁,冲到城楼下,对着曾二小结实一揖,

“还没到放弃城墙打巷战的时候!我们代州各地的师生,来了三千多人,愿与将士们共存亡!”

他侧身让开,身后的学生们立刻推着板车上前,车上堆满了陶罐、竹筒,有的陶罐里装着黑褐色的粉末,竹筒上插着引信,还有成捆的标枪、削尖的竹矛,矛尖闪着冷光。

“这些是学生们连夜赶制的‘土制炸弹’,里面装的是硝石和硫磺,一扔就炸!还有‘烈火罐’,装了火油,能烧倭狗的盔甲!”

林文远拍着一个陶罐,语气里满是年轻人的激昂,还有一丝对自己手艺的骄傲,

“虽然比不得军中的火器,可架不住多!城墙上居高临下,往下扔,保管让倭狗哭爹喊娘!”

“保卫临海!保卫家乡!”一个戴方巾的学生突然举起手里的竹矛,高声喊了起来。

“保卫家乡!”

“陛下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们不是孬种!不做亡国奴!”

三千多学生跟着喊了起来,声音虽不如士兵洪亮,却带着一股韧劲儿,像初春的嫩芽,顶开了寒冬的土。

曾二小看着那些孩子,最小的看起来才十三四岁,脸上还有雀斑,却紧紧攥着竹矛,手背上青筋都起来了,心里猛地一揪。

学生的呐喊还没停,更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了过来,像汇成了一条河。

铁匠铺的王师傅扛着一捆刚打好的长刀,刀刃还泛着热气,身后跟着五个徒弟,每人都扛着几柄斧头、柴刀。

“曾将军!俺们全城铁匠数日来日夜轮换打了两百多柄刀,还有五十个铁砧子,往下扔能砸死倭狗!”王师傅嗓门大,喊得脸红脖子粗。

药铺的李郎中带着学徒,抬着三副担架,药箱里的草药味飘了过来。

“将军,俺们带了金疮药、止血散,还有熬好的汤药,能救一个是一个!”

李郎中头发花白,却跑得飞快,“城里的妇人都在帮着煎药,俺们先把药送过来!”

更多的是普通百姓——农夫扛着锄头、扁担,商贩抱着菜刀、秤杆,甚至有老人拄着拐杖,手里攥着捡来的石块。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颤巍巍地捧着一个蓝布包,走到杜亚生面前,慢慢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