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红薯略胜一筹!(3 / 4)
的核心,源于萧然的“民间身份”与“非专业储存环境”。
他虽与皇室亲近,却无匹配新粮重要性的“安全保障体系”。
这些种子承载的是大唐百姓的温饱、王朝的盛世根基。
一旦因上述隐患出现差池,损失的绝非几斤种子,而是大唐推动民生发展的“黄金时机”。
是以李世民即便不懂保存方法,也坚持要细问细节,实则早已在心中考量“是否该将种子转移至更安全的官府掌控之地”。
李世民得全部带走,没有给萧然留下。
之前来,李世民肯定要蹭饭的,这一次李世民没心思蹭饭。
就想早点带回去。
速度不快,生怕颠簸坏了土豆红薯。
这些东西都是心头肉。
房玄龄攥着早已写满字迹的册子,指腹反复摩挲着“土豆亩产四千五百斤”“红薯亩产六千斤”的字样。
声音因难掩的振奋微微发颤:“如今玉米秆可养战马,土豆能抵二十亩粟米,红薯甜糯还高产。”
“这哪里是地里长出来的粮?”
“分明是上天垂怜我大唐,赐下的祥瑞之兆啊!”
“有此三粮,百姓再无饥馑之苦,国库再无赈济之忧,贞观盛世的根基,今日才算真正扎稳了!”
“这是天祐陛下,更是天祐我万千大唐子民!”
旁边的人补充道:“昔年尧天舜日,不过是百姓安居乐业。”
“今日有此三粮,百姓不仅安居,更能有余力营生,这是远超古时的盛景!”
“此乃天眷大唐之兆,臣等能亲眼见证,实乃三生之幸!”
听得李世民也是飘飘然。
这些都是拍马屁的话,但是又很真实。
不觉得假。
魏征眉头微蹙,待众臣的颂赞声稍歇,便上前一步:
“陛下,众臣所言极是,此三粮确是天授福祉,解民饥、强边防,功在千秋。”
“然臣观之,若推广不当、思虑不周,恐生三患,需陛下审慎待之,方不负这天赐机缘。”
李世民知道魏征不会无的放矢,“你说说看。”
“其一,恐生‘作物单一之患’。”
“如今粟、麦、稻乃我大唐粮脉根基,百姓世代耕种,知其习性、懂其应对,旱涝之年尚可互补。”
“若因新粮高产,便令百姓弃旧粮而专种土豆、红薯、玉米,万一他日新粮遇未知病虫害。”
“若遭天灾,新粮绝收,旧粮又因种植稀少而储备不足,恐反酿大饥,比往日更甚。”
“臣以为,新粮当与旧粮轮作,而非取代,保粮种多样,方能抗风险、稳民生。”
李世民点点头,示意魏征继续。
“其二,恐加剧‘土地兼并之患’。”
“此三粮亩产远超旧粮,价值堪比金银,地方豪强本就多有兼并之地,今见新粮利厚,必以‘借种’‘代种’为名,强占百姓薄田。”
“百姓若拒,恐遭威逼,若从,辛劳一年,收成大半归豪强,自身仍难饱腹。”
“昔日因粟麦薄利,兼并尚可控,今新粮现世,豪强逐利之心更炽,若不严加约束,恐令流民复增,动摇基层安稳,反违陛下‘解民困’之初衷。”
李世民点点头,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人性确实如此。
“其三,恐有‘技术失导之患’。”
“新粮习性异于旧粮农官自身不懂栽种之法,百姓依旧粮之法种植,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
“届时百姓盼粮而不得,反会怨怼官府‘虚言高产’,失却民心。”
......
魏征一口气说了很多,把自己觉得会出现的问题说给李世民听听。
“臣非敢泼冷水,实因这三粮关乎大唐百年基业,愈是福祉,愈需周全。”魏征躬身行礼。
众臣细想,竟无不认同:
新粮如利刃,用之得当可斩饥寒,用之不当反会伤己,魏征所忧,恰是确保这“天授福祉”能稳稳落地的关键。
“陛下,这些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