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儒入村支教!(2 / 4)
章,而是一套“更包容、更务实”的生存与发展逻辑。
而这份“务实与包容”,恰是初唐走向更盛的关键。
李泰等人懂李世民,早早就开始准备印刷。
第二天,印刷好的师说,陋室铭出现在长安城大街小巷。
包括文章的出处和由来。
栲栳村和萧然的名字,再次在长安城刷新了一遍。
昨日还只在宫闱间流传的两篇文,一夜之间就飘进了长安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太学、作坊,连挑着担子卖胡饼的小贩,都在歇脚时拿着张皱巴巴的纸,凑着别人的脑袋听讲解。
平康坊的一间茶寮里,几个身着襕衫的老儒围着一张桌,指尖在“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上反复摩挲,脸上是掩不住的震动。
曾任太学博士的老人捻着胡须叹:“老夫教了三十年书,竟还不如这篇文通透!”
“前日有个种桑的老农来问《齐民要术》里的疑问,我竟因他布衣裹身,便敷衍了去——如今想来,他懂桑道,我懂书道,本就该平等论道啊!”
旁边的吏部郎中也红了脸,他前几日还在府中抱怨“儿子竟向家仆学驯马,有失体面”。
此刻读罢“术业有专攻”,只觉得喉间发紧:“是我被‘士农工商’的架子困住了,驯马也是道,家仆懂,便是师!”
太学的晨读声里,多了几分往日没有的清亮。
几个学子凑在廊下,手里攥着抄录的《师说》,眼里闪着光。
之前因质疑“《礼记》中‘尊师重道’的说法”被先生斥为“狂妄”的张生,此刻腰杆都直了些:
“先生常说‘弟子当服膺师言’,可《师说》里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前日我觉得《农书》里‘浸种之法’可改,怎就不能说?”
话音刚落,就有同窗附和:
“是啊!昨日我向博士问‘如何让粟米在旱地也能长’,博士竟没斥我,还说‘你若有农夫的经验,倒可说来听听’——定是博士也读了这篇文!”
往日里,学子们多是低头抄书,不敢有半分质疑,如今《师说》像给他们添了底气。
课间时,竟有人跑去问教算术的博士:“先生,萧郎君说‘地是圆的’,这与算术中的‘方田之法’是否相悖?”
博士非但没恼,反倒笑着邀他坐下:“你且说说萧郎君为何这般说,咱们一同论论....
这便是‘闻道有先后’啊!
......
张阿难知道李世民想知道反馈,早早就安排人去大街小巷,包括皇宫各处。
要把正向的反馈说给李世民听。
听到张阿难的消息,李世民心情大好。
“这何尝不是在推动科举的发展呢!”
这种风气肯定是好的。
张阿难凑到李世民身边,“启禀陛下,虞世南,孔颖达,褚亮...大学士求见,想去栲栳村授课...”
“哈哈哈,好好好。”李世民大喜,“宣!”
栲栳村是李世民想打造的重点村子,想让栲栳村成为其他村子的榜样。
现在这些大儒想去,李世民肯定要同意的。
一来这些人有真才实学,确实能帮帮栲栳村,二来这些人前往,也是为栲栳村造势。
李世民没有反对的理由。
全力支持,李世民甚至安排人送虞世南,孔颖达等人过去。
一切安排,李世民感慨起来,“没想到这两篇文章,影响力如此巨大...”
李世民没有提前告知,等一群人到了栲栳村,直接去萧然家里。
萧然还是一脸懵的,不认识这些人。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是认识的。
甚至是向虞世南请教过书法方面问题。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再仔细看,被吓一跳。
都是弘文馆的大儒。
虞世南先上前一步,双手微微拢在袖中,虽年事已高,脊背却挺得端正,语气温和却满是诚意:
“萧郎君莫要见怪我等冒昧登门,老夫虞世南。”
其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