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烈酒(2 / 4)

加入书签

接入群忆之海直播系统,轻声哼起了那首童谣。

    那一刻,全球超过两亿人同步收听。无数家庭的孩子在床上睁开眼睛,跟着哼唱;养老院里的老人握紧拐杖,泪水滑落;战区废墟中的母亲抱着婴儿,在炮火间隙低声呢喃。

    歌曲结束时,系统自动生成一行文字:

    **“记忆不会冻结,哪怕埋藏于万年冰川。”**

    而在亚马逊雨林深处,一位年迈的萨满长老带领族人举行了一场古老的仪式。他们围坐在篝火旁,轮流说出自己祖先的名字,哪怕这些名字早已被殖民史抹去。当最后一个名字落下时,天空忽然裂开一道金光,极光般的彩带横贯丛林上空,显现出一行由忆蚕丝线编织而成的文字:

    >**“你们从未消失。我们回来了。”**

    这一幕被一名人类学研究生用无人机记录下来,视频传上网后迅速引发轰动。联合国秘书长发表讲话:“我们终于意识到,真正的文化遗产,不是宫殿或雕像,而是每一个普通人留下的痕迹??一句叮咛、一首民谣、一次牵手、一声呼唤。”

    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姓名复兴运动”。图书馆开始修复残损户籍册,考古队在发掘遗址时优先寻找铭文碎片,学校增设“记忆伦理课”,教导学生如何尊重无名者的尊严。甚至有程序员开发出AI辅助工具,帮助人们从模糊史料中还原失踪者的真实姓名。

    但也有反对声。某些政客公开批评:“过度追忆过去会阻碍进步。”一些科技公司试图商业化群忆之海的数据,提出“情感云存储”服务,声称可以“永久保存亲人记忆”,实则暗中采集用户心理模型用于广告推送。

    艾山愤怒地拒绝了所有合作邀约。他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直言:“记忆一旦被标价,灵魂就会贬值。我们守护的不是数据,而是人性最基本的温度。”

    话音刚落,全场寂静。片刻后,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林昭月则选择回到最原始的方式。她带着一群青年志愿者走遍偏远山村,收集老人口述的历史。他们在贵州苗寨听一位百岁婆婆讲述抗战时期收留逃难学生的往事;在甘肃敦煌附近的戈壁滩,找到一块刻着“某氏之墓”的石碑,经多方考证,确认墓主为1958年支边教师李文秀,生前教授语文,最爱讲《诗经》。

    每当确认一个名字,他们就在当地种下一棵槐树,挂上木牌:“这里曾有一位名叫XXX的人,活过,教过,爱过。”

    有个少年问她:“为什么非得是槐树?”

    她微笑道:“因为槐,谐音‘怀’。怀念的怀,也是怀抱的怀。它长得慢,但活得久。就像记忆一样,需要耐心,才能扎根。”

    与此同时,初心之钥残片被郑重放入回声塔第七层的陶罐中。那晚,整座塔光芒大盛,忆蚕丝线自行编织出一幅星图??中央是一朵绽放的莲花,周围环绕着无数光点,每一颗都对应一个被重新命名的灵魂。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只能记录为“集体意识共振事件”。但民间已有传说:每当有人真心呼唤一个逝者的名字,忆蚕便会吐出一丝金线,织入这片星网之中。

    多年以后,一个小男孩在博物馆看到展览《金殿销香:一场关于记忆的革命》。展品包括念归用过的香炉、那枚铜铃、笔记本残页,以及湖心小船的照片。导览器里传出温和的女声讲解:

    >“她没有留下宏伟建筑,也没有建立帝国。她所做的,只是教会人们一件事:不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