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高沐阳献策行奇(2 / 3)

加入书签

权归于国家。”

    他念一句,百姓应一声“诺”,到最后,万人同声,宛如雷动。

    仪式完毕,李善道并未返回皇宫,而是步行至天津桥畔的“百家粥棚”。他再次执勺,为排队的百姓盛汤。有个小女孩仰头问他:“叔叔,你现在是什么官?”

    他笑着答:“我是你们雇的人,叫‘公仆’。”

    女孩懵懂点头,接过热碗跑开。身后一位老儒喃喃:“从帝王到公仆……五百年儒学,终得其义。”

    当晚,李善道召独孤神秀、高曦、徐世绩、杜如晦等于旧宫偏殿议事。灯火通明,地图重挂,但此次标注的不再是兵马粮道,而是书院分布、水利枢纽、商路节点。

    “下一步,”李善道指着南方,“岭南虽归附,然瘴疠横行,医术落后,十岁孩童半数活不过十五。我拟派五百太医南下,建‘岭南医学院’,就地采药,培训土人医师。另设‘救疫使’,一旦疾发,立刻封锁村落,施药隔离。”

    高曦补充:“还可推广‘牛痘法’。去年在京兆试种成功,接种孩童无一人染天花。若全国推行,十年内可绝此瘟。”

    徐世绩则忧道:“北疆虽安,然契丹、奚族渐强,不可不防。末将建议,在幽州至营州一线设‘边学屯’,军士半耕半训,子弟入学读《武经总要》与《孙子兵法》,既固边防,又化蛮俗。”

    杜如晦沉吟:“财政恐难支撑。虽有交州稻米输入,然新建书院、医院、道路,耗资巨大。老臣以为,当开‘国债’之先河:朝廷发行‘惠民债?’,许百姓购买,年息五厘,十年还本。所得资金专用于民生工程。”

    李善道击节称赞:“善!还可设立‘技术院’,招募工匠发明新器。谁造出省力农具、高效水车、耐寒麦种,朝廷重赏,并在全国推广。知识不再是秘传,而应造福万民。”

    会议直至深夜方散。临别时,独孤神秀忽问:“大王不再称帝,日后史书如何记您?”

    李善道望向窗外,月照飞雪,静谧如初。“不必记我姓名。只愿后人提起这段岁月,能说一句:那时的人,相信未来可以更好。”

    翌日清晨,洛阳城门开启,一道身影悄然出城。是李善道,独自骑驴,背负布囊,往嵩山而去。途中遇一樵夫,问其所往。

    “访友。”他笑答。

    “可是去少林寺?”

    “非也。去山中学堂,教孩子们认字。”

    樵夫愕然:“您这般人物,何苦自降身份?”

    李善道勒驴回首,目光温润:“身份?我只是个怕别人饿死的人罢了。”

    春寒料峭,山路蜿蜒。他在一处村塾前停下,推开柴门。十余名童子正在诵读《千字文》。见陌生人来,齐刷刷抬头。

    他放下包裹,取出粉笔,在泥墙上写下三个大字:**李善道**。

    “孩子们,今天先生教你们写自己的名字。记住,每个人都有权留下痕迹,哪怕只是墙上的一个字。”

    一个小男孩怯生生举手:“先生,您就是那个……不要当皇帝的人吗?”

    李善道笑了:“我不是不要当皇帝,我是发现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教会你们,怎样不当奴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