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1 / 4)
阮时苒点头,没争一句。
她把袖口悄悄攥紧,手心黏黏的。
自己该退一小步,把位置留给能用红章盖字的人。
宋斯年看了她一眼,像要说什么,又咽了下去,只把她的水瓶塞回来:“喝点。”
院门口,围观的人并没有散,讨论的火头一阵高一阵低。
有人忍不住问:“社长,是不是要把人押县里去?”
社长端着缸子走到门口,站在门槛上,声音平平:“先不押。
后天晚上收完,统一押。
今天谁家有活,回去干活,嘴都收紧点。
谁再乱放风,出事了自己担。”
这话像冷水往锅里浇,窸窸窣窣的议论声立马低了下去,人散得慢,却还是散开了。
李婶拎着两只空桶走过来,眼珠子在院里扫了一圈,把视线落到阮时苒脸上:
“闺女,回去歇会儿。
你这几天瘦了一圈。
晚上婶子给你剥点玉米,熬粥下饭,不顶饿也顶心。”
阮时苒笑着点头:“谢谢婶子。
您也歇一会儿,这边有段叔他们呢。”
李婶压低声音:“程家那个闺女在门外说了两句不利你的话,被陈巧珍堵回去了。
你别听,耳朵当风,风过就散。”
“好。”
她笑意淡淡,心里却一点一点往下沉。
风从哪吹来,不难猜,难在不能回吹回去。
她把笑意收好,跟宋斯年一起离开公社,沿着晒白的土路往村里走。
中午太阳很毒,地皮烤得亮,蝗虫从草里弹出来又落回去。
两人在路边的槐树下站了一会儿,树荫稀稀疏疏地在地上抖。
宋斯年把随身带的干粮掰给她,声音放软:“吃点,半晌回去睡一会儿。”
她接过来,咬了一小口,玉米面的干味把喉咙刮得疼,她又灌了一口水,才咽下去。
她不说话,脑子里却在快把路线重新过一遍:桑树背后的窄沟,西偏第三个拐,沟底两道线,明口暗口,王二的腿,老鹌鹑的呢帽,修车铺的二梁……
回到清河村,知青大院门口围了几张脸。
陈巧珍正把一桶水往井里倒,一边倒一边瞪着程薇:“你嘴收不收?”
程薇抱着胳膊站在门内,嘴角翘着,脸色阴阴的:“我怎么了。
我又没造谣。
昨晚她是不是半夜出去,你们心里没数?”
“她昨夜在公社。”
陈巧珍懒得跟她拐弯,“你要硬说她在你梦里出去,那你梦醒了把嘴也醒醒。”
王琴和丁敏站在一边,谁都不敢插话。
院外有两个小孩扒着门缝看,陈巧珍把桶一搁,孩子们吓得撒腿跑了。
阮时苒没进门,立在门口,语气平平:“今天日头大,别在门口站。
回屋去,别中暑。”
程薇冷笑:“你倒像个当官的。”
阮时苒不接,她低头看自己鞋面上一圈土,抬脚在门槛边蹭了两下,才抬头:“当不当官不在嘴上。
少说一句,少惹一件事。”
她走了。
背后传来盆子碰在木架上的当啷声,像某种不甘落了地。
宋斯年跟在她身旁,长腿两步并作一步,低声道:“你要真想回嘴,我替你。”
“用不着。”
她摇了摇头,“她越这样,别人越看得清。
现在风大,人心也尖。”
下午的太阳烧得墙皮烫。
她把院门闩好,屋里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
她不敢睡太死,躺着闭目养了一会儿,耳朵却一直在听外面动静。
窗纸偶尔动一下,像谁的影子从外墙掠过。
傍晚她去井边打水,李婶已经等在那里,衣襟上油渍一片,却笑得精神:“闺女,刚剥下来的嫩玉米,半熟半糯,切成小丁,晚些丢你粥里。
人累了,吃点甜,心不苦。”
“婶子,别老惦记我。”
阮时苒把水桶吊下去,井里传来空旷的回声,“你们家也忙。”
“忙得过来。”
李婶把一小包东西往她怀里一塞,“这是徐前进让捎的,说今晚别点太亮,油省着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