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百炼之钢,返回成都(2 / 3)
“待匠人锤出成品,还请君侯过目,不如先为您讲解一二?”
“好。”周瑜自无不可。
“小人觉得淬火之事,用的水非常重要。”蒲元侃侃而谈,“不同河流的水质不同,有的柔和、有的生硬...”
周瑜暗暗称奇,蒲元能想到水质对淬火效果的影响,看来绝对有过深入研究。
其实周瑜有所不知,眼前的蒲元在历史上,也算是一号人物。
史料记载,蒲元为诸葛亮打造三千神刀,用以装备精锐之师。
后世学者根据出土文物,以及与文献对照,证实蒲元的锻造技艺,乃汉末三国冷兵器锻造的最高成就。
“小人在益州多年,对每条河的水质都有了解。”蒲元继续道:“汉中的水质不行,淬出来的兵刃会显得很脆。”
“蜀中水质更加,淬火后更增强韧性。”
“但要说那条河的水质最好,还要数长江主流。”蒲元惋惜道:“可惜,火井县不临长江,此处河流乃长江支流,终归差了一截。”
“元雄。”周瑜听罢立即开口,“给你一个任务,派出一队驻军,日日去长江汲取水源,为先生淬火所用。”
“遵命。”吴班当即领命。
“明公。”蒲元动容道:“这太麻烦了...”
“麻烦算什么?”周瑜浑不在意,“武器甲胄都是将士们使用,关乎他们的身家性命,想来他们不会介意质量更好一些。”
“主公说的没错。”吴班附和道:“若能提升装备的质量,将士们绝对毫无怨言。”
“这...”蒲元大为感动,“多谢明公。”
作为一个锻造者,蒲元也希望打造出更好的作品,精益求精是每个手艺人的追求。
这时,正好有铁胚完成百炼,蒲元得以一展身手。
看外形,乃是一柄战刀,此时黑不溜秋的模样。
蒲元用夹子钳住,送入火井中煅烧,很快就被烧的一片通红。
加热结束后,蒲元并未直接放入水中,反倒丢到一旁不管,等待自然冷却。
待到铁胚重新变黑后,蒲元进行二度加热,然后又丢到一旁。
不过这次没有不管,蒲元直接探出手掌,悬停在通红的铁胚上。
哪怕周瑜这个门外汉,也看出是在用这种方式感受温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谁都没有出言打扰,默默看着蒲元操作,时不时探手去感受一下温度。
蓦然,蒲元又一次感受之后,猛然拿起钳子,夹住铁胚径直浸入水中。
“滋啦滋啦...”
一阵浓烈的水汽升腾而起,蒲元默默数着时间。
待到完成淬火后,蒲元擦干铁胚上的水渍,再次送入火井中加热。
不过这次属于浅尝辄止,铁胚微微泛红就立即取出,然后放置在一旁自然冷却。
同时围上几名匠人,趁着最后一点余温,开始对铁胚进行定型塑造。
最后,再进行打磨刀身、开锋刀刃。
待到一切完成后,一柄崭新的战刀送到周瑜面前。
刀身古朴厚重,刀刃寒光闪闪,拎在手中沉甸甸。
周瑜随意挥舞几下,发现发力点非常舒服,用着十分顺手。
“可有试刀的法子?”周瑜随口问道。
“请明公试刀。”
蒲元说着指向一处,一根竖着的粗竹竿。
“此竹虽粗壮,用来试刀还是不够看吧?”吴班提出质疑。
确实,哪怕是青铜器,砍个竹子肯定手拿把掐,就算砍断也不足以说明问题。
“明公不可大意。”蒲元卖了个关子,同时提醒一句,“还请您全力以赴。”
“好。”
周瑜走到竹竿前,稳稳扎下马步,双手横握战刀。
拧腰摆胯,顺势发力,朝着竹子劈出一记横斩。
“砰!”
眼前的竹子被一刀两断,随即倾洒出一地东西。
仔细看去,这才发现竹节中空的地方,全都填满铁砂。
可想而知,倘若刀不够锋利,劈砍时肯定会被卡主。
“嘶!”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吴班好歹从军多年,看到这一幕后,不由震惊战刀的锋利程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