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 耕地的刺史(1 / 2)
沿着丹江而下,穿过秦岭,跨过一二阶梯分界线,在中原之地的大唐山南东道邓州,面貌和商州那边完全不一样。
这个不同,主要是产业的区别。
邓州就是后世的南阳,在后世,这里足足13oo多万的基本农田,全豫省第一,种出了133亿斤的粮食。
啥概念呢?
就大唐贞观朝这点人,单这儿的产量就够全大唐人吃两年多。
要说邓州刺史眼红不眼红?
红透了都!
尤其是听说也就够后世全国人吃十天,都哭了。
于是乎,邓州这里被支援到的农机是最多的,其实滁州和楚州那边在后世耕地也多,黑河就更别提了,暂时没那能耐开。
作为精耕细作了几千年的邓州,如今要扛起大唐人的吃饭问题了。
忘了说的是,大唐现在的邓州刺史,是马周。
曾经开会时在那记录会议的书记员,被李世民拉到一个想都不敢想的高度。
这孩子之前老傲气了,但早早的见识过后世的粮产后,傲不起一点了,整天都琢磨着什么时候景区能招到他,甚至没事还对着小团体福利里的镜子练习如何和游客沟通,要立怎么样的人设?傲气呢?还是贫寒子弟?
除外就是每天扎进农学书籍里。
原本李世民是想把他往御史台那边展的,这人历史上能对各种重大问题进行利弊分析,然后提示如何改良纠正。
多好用的孩子啊,比魏征那家伙可好多了!
傲气在李世民这算什么?有本事的人傲气点咋啦?
现在好了,往农学家方向狂奔了,李世民自费买的那一批农机,景区员工还没开熟练呢,他就能开着到处翻地去了。
要么说天才干啥都牛逼呢?
为了扭转一下马周的种地狂热,但又不能不让他种,李世民就把他丢到邓州做刺史了,种地大州一把手,一个刺史总不能往田里去吧?
朝堂上当时的反对声音可大了,连魏征都来劝,提太快了,对孩子不是好事。
然而马周拍着胸脯说不把邓州造成大唐粮仓,一生不回中枢。
然后下了朝就开个联合收割机堵在你家门口,别问,问就是抛锚了。
这谁受得了啊?
只能捏着鼻子让他升。
“我下午什么行程?”
穿着一身短袖短裤,戴着个景区三国限定编号o97草帽(上任前李世民送的),满腿泥点子。
这就是马周现在的形象。
此时他正在问身边的秘书他下午的行程,这秘书也没好哪去,几乎一样的打扮。
秘书从耳朵上拿下一支圆珠笔,翻了翻腰间束腰上插着的本子:“我瞧瞧,哦,今日周四,双数日,农机学院新一批的驾驶员考试,您得去监考,还得证。”
马周给自己猛灌一大口盐糖水,随手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嘴角,开口道:“行,待会吃完饭我自己过去,你带人把今上午剩的那五亩地拉一下线,带那边考试去,记录一下,今天中午开始,农机学院到试验田路段交通管制。”
秘书应下,在纸上开始写着,现写不出水来,无奈的甩了两下继续记录起来。
想到什么,又继续说道:“新迁的移民一千二百九十户明天到,届时您要出席迎接吗?”
马周朝饭堂走着,随口道:“直接带去内乡县安置区集中培训,培训完打散姓氏分配到各村。”
一顿重油重盐的午饭过后,马周踩着他那宝贝自行车走了,倒不是没有摩托车啥的,主要是都被改成半挂了,整个邓州,你就见不到一辆不能拉货的车,五菱那种更可怕,都快被改成列车了。
马周骑着车走在碎石道上,这边的路面硬化工程没被拉到位,因为人手奇缺,基本上都去耕田了。
哪怕现在的粮食供给都是吃的后世的,但养活人这件事不能单靠支援,就像商州产业规划组组长忽悠陈标说的那样,地里不长点什么出来,心里不安呐。
刚经历完两年灾难的邓州百姓不在乎道路硬不硬,在他们看来,碎石路挺好的,翻多几亩地才是正经事。
“马刺史!
吃饭没?没吃来俺家吃点,上次的罐头俺还留着呢!”
路边一个提着竹篮要去地里送饭的老妇人热情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