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集:糖龙的“非遗百宝囊”(2 / 3)
鳞刚好跟糖龙的龙鳞对齐;最后,剪纸窗花轻轻贴在盒盖上,屏幕传来12下细微的震动,透过窗花,能看到盒子里香囊的影子。
“还少点声音。”温如霜突然说。风痕一拍脑袋,打开音效库:“竹篾碰撞是‘咔嗒’,绣线晃动是‘叮’,木雕盒子开合是‘沙沙’,剪纸贴上去是‘窸窣’,把这四种声音编个短旋律。”小陆很快调好,百宝囊合上时,四种声音依次响起,像串小小的风铃。“完美!”林舟第一个凑过来,抢过手机就要试,他是社群里有名的竹编爱好者,之前还跟着竹阿婆学过编篮子。
林舟点开自己的糖龙账号,先选了竹编小篮子,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跟着系统提示编过渡篾,编到第三根时,屏幕弹出提示:“已与糖龙万字纹匹配,可挂至龙爪。”他把篮子挂好,又选了苏绣香囊,特意调整了莲瓣的角度,让花瓣尖对着缠枝莲的花苞;木雕盒子他选了张木匠设计的“转纹款”,打开时还特意听了听“沙沙”的声音;最后贴剪纸时,他把赵奶奶剪的小龙窗花转了个方向,让小龙的头对着糖龙的头。
当最后一片剪纸贴好,屏幕突然亮了一下,百宝囊周围泛起淡金色的光,竹篮的篾纹、香囊的莲瓣、盒子的龙纹、窗花的轮廓顺着光连在一起,绕着糖龙转了一圈,像给糖龙系了条彩色的腰带。林舟激动地截了图,发在社群里,配文:“家人们!百宝囊真的能让手艺‘手拉手’!现在我的糖龙像带着个非遗小仓库,走哪都能炫耀~”
帖子发出去不到十分钟,就被顶到了热门。阿柚回复:“天!过渡篾也太细节了吧!我要去编个一模一样的竹篮!”还有用户晒出自己的百宝囊:有人给竹篮加了个小挂钩,用来挂木雕盒子;有人把剪纸窗花剪成了莲瓣形状,跟香囊的莲瓣对应;甚至有听障用户发了段视频,手指在屏幕上跟着剪纸的震动节奏点,配文:“震动的次数刚好是龙鳞的数量,摸着手感超棒!”
没过几天,温如霜收到一个快递,是竹阿婆寄来的。打开一看,里面是个比虚拟模型还精致的竹编篮子,提手处编了个小小的糖龙图案,篮子里装着李师傅绣的莲瓣香囊,香囊上的莲瓣比虚拟的更立体,还缝了根细红绳,能挂在手上。随快递来的还有段视频,竹阿婆坐在院里,手里拿着篮子:“如霜啊,我跟李师傅照着你发的虚拟百宝囊做的,你看这篮子的过渡篾,是不是跟糖龙的纹路一样?村里的娃娃们都围着看,说也要学编这样的篮子。”
紧接着,赵奶奶的快递也到了,是一沓剪纸窗花,有四位老匠人的肖像,还有糖龙背着百宝囊的样子,每张窗花的豁口处都用红笔标了数字。赵奶奶在信里写:“这些窗花我剪了三天,标数字的地方是震动点,听陈默说听障娃娃能靠震动摸窗花,我就标上,方便他们数。我还剪了张‘百宝囊全家福’,让咱们的手艺都在上面。”
张木匠则寄来了个木雕小盒子,盒盖上雕的不是龙纹,而是百宝囊的样子,竹篮、香囊、窗花的图案都刻在上面,打开盒子,里面放着块打磨光滑的木牌,上面刻着:“手艺不分虚拟和现实,能让人喜欢,就是好手艺。”
温如霜把这些实体物件摆在工作室的展示架上,旁边放着手机,屏幕上是林舟的糖龙带着虚拟百宝囊的样子。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实体竹篮和虚拟竹篮上,篾纹的影子叠在一起,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虚拟。
社群里的讨论还在继续,有人提议搞个“百宝囊创意大赛”,让大家设计融合更多非遗的百宝囊;有人说想把家乡的皮影加进去,让糖龙带着皮影唱戏;还有学校的老师发来消息,问能不能把百宝囊做成教学工具,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体验非遗。
风痕正在调试新功能,给百宝囊加了个“手艺故事”按钮,点进去就能看到每个物件背后的匠人故事——竹阿婆编篮子的老槐树、李师傅绣香囊的艾草田、张木匠磨刻刀的青石、赵奶奶剪窗花的红纸。“这样大家不仅能用百宝囊,还能知道这些手艺是怎么来的。”他对温如霜说,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竹篮的图案,弹出一段视频,是竹阿婆教村里娃娃编篮子的样子。
温如霜看着屏幕,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外婆学剪纸的日子,外婆总说:“手艺是活的,得有人传,有人爱,才能一直活下去。”现在,糖龙的百宝囊就像个小小的火种,把竹编、苏绣、木雕、剪纸的温度传出去,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美,也让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