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集:机甲糖龙的“点睛”之争(1 / 4)

加入书签

糖龙集市:铁骨糖心

一、铜锈与银漆的碰撞:糖龙集市上线第三天的晨光,是裹着竹溪村的雾气飘进工作室的。温如霜刚把陈老托人捎来的新熬麦芽糖倒进瓷碗,风痕的电脑就“叮”地响了一声——后台投稿提示的小红点,在满屏虚拟糖龙的暖色调里,格外扎眼。

“有点意思。”风痕的指尖在触控板上顿住,屏幕上跳出的糖龙让温如霜手里的瓷勺停在半空。那是只银灰色的糖龙,龙身没有传统糖龙的圆润弧度,而是带着机甲特有的冷硬棱角,关节处嵌着暗纹,唯有尾巴还翘着个熟悉的弯儿,像陈老那只民国铜糖模刻出的翘尾龙,连弧度都分毫不差。最奇的是龙眼,没用水晶糖料,倒用淡金色的线绣着,在虚拟光线下泛着细闪,像落了点麦芽糖的碎渣。

“投稿人小宇,十六岁,动漫迷。”风痕念出后台备注,刚点下“推荐至匠人点评区”,手机就震了——是陈老的视频电话。

屏幕里的陈老坐在竹溪村的老槐树下,手里摩挲着那只铜糖模,模子上的龙鳞沾着晨光,磨损的边缘泛着温润的铜锈。“如霜啊,你们那集市里,怎么放了个‘铁疙瘩’?”他的手指点了点屏幕,镜头立刻切到那只机甲糖龙,“你看这身子,硬邦邦的,哪有半点糖的软劲儿?老辈人熬糖,要等糖液熬到‘挂旗’,就是用筷子挑起来能拉出软丝,吹口气都晃悠悠的,这倒好,跟我年轻时见的拖拉机壳子似的。”

温如霜看见陈老的拇指蹭过铜糖模的龙眼,那处嵌着的老糖渍已经发黑,是几十年前他第一次刻糖时漏进去的。“陈老,这孩子可能是想试试新样子。”她把瓷碗凑到镜头前,麦芽糖的甜香仿佛能透过屏幕飘过去,“您看他尾巴,还是您那翘尾龙的样式呢。”

“样式像有什么用?”陈老叹了口气,把铜糖模放在膝头,模子压着块蓝布,上面绣着半朵缠枝莲,是李师傅去年送他的,“我师父当年教我刻糖,说‘糖是活的,要揣着暖劲儿’。你把它弄成机甲,凉冰冰的,哪来的暖劲儿?这不是丢了糖龙的魂嘛。”

电话挂了没两分钟,社群里就炸了。小宇发的长文占了半屏,字里行间都带着急:“我花了半个月画设计图,翘尾龙的点睛步骤没丢!陈老说的‘最后刻龙眼’,我反复试了十几次,怕力度重了裂,轻了模糊。苏绣线我捋了一百遍,跟李师傅说的一样,捋到线沾了手心的温度才绣的!关节处的竹篾纹,我按竹阿婆说的‘竹芯软、竹皮韧’调的弹性系数,怎么就没魂了?”

铅笔,指节发白。书桌一角摆着个旧铁盒,里面是几样打铁工具——小锤、铁钳,柄上的木头都磨得发亮。温如霜认出那是老物件,跟陈老的铜糖模一样,带着岁月的包浆。

风痕调出小宇的投稿数据,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机甲糖龙:“你看这儿,他在机甲的肩甲里藏了片迷你竹篾网,纹路是竹阿婆最擅长的菱形,弹性系数1.3,刚好是竹芯到竹皮的中间值。还有苏绣眼,线的密度是普通绣线的1.5倍,确实捋过不少遍。”他顿了顿,看向温如霜,“这孩子不是瞎改,是真研究过。”

温如霜把照片里的铁盒放大,看见盒盖上刻着个“淬”字。她想起小宇长文里提过爷爷是打铁的,忽然懂了——老匠人说“糖要暖”,可老铁匠也说“铁要淬”,小宇是想把爷爷的“淬新火”,揉进陈老的“守老魂”里。

她拨通了小宇的电话,铃声响了三下就被接起,少年的声音带着点喘,像是刚跑过:“温姐姐?是不是我那糖龙真的不好……”

“不是不好,是陈老没看见你藏的巧劲。”温如霜的声音放软,“你愿意跟陈老线上聊聊吗?把你画的设计图、爷爷的工具,都给陈老看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我……我愿意。但我怕我说不好,爷爷总说我嘴笨,跟他打铁时的锤子似的,只会硬邦邦的。”

“没关系,”温如霜看向窗外,晨光里飘着片竹叶,像糖龙集市里的虚拟特效,“你就说你为什么要把糖龙做成机甲,说你心里的‘糖魂’是什么。”

二、老糖模与新设计图

线上见面定在下午三点,温如霜提前把小宇的机甲糖龙数据导进了共享屏幕,还特意把陈老的铜糖模放在镜头前,让两个“龙”隔着屏幕对望着——一个是铜色的、带着磨损的老物件,一个是银灰色的、闪着光的新虚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