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集:旧书里的新墨痕(1 / 3)
旧书新墨:青灯与糖艺的传承信
青灯的老屋在巷尾,墙根爬着半枯的爬山虎,窗台上摆着只缺了口的粗瓷糖罐——那是爷爷年轻时熬糖用的。初秋的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巷口桂树的淡香,也吹得桌上的快递信封轻轻晃了晃。
信封是牛皮纸做的,边角磨得有些毛糙,上面用红笔写着“青灯爷爷收”,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儿。青灯的手指悬在信封上,顿了足足有半分钟。他认得这字迹,是竹溪村的小阿妹——上个月他把爷爷留下的《民间糖艺图谱》捐给村里非遗工坊时,那小姑娘攥着他的衣角,脆生生地说“爷爷,我们肯定学好,还会给您报喜呢”。
他拆开信封时,指腹蹭过粗糙的纸边,竟有些发烫。里面是本线装笔记本,蓝布封面上用浆糊粘了片晒干的竹叶,中间工工整整写着“糖艺实践册”五个字,墨色里还掺了点金黄,像是混了融化的麦芽糖。翻开第一页,橘红色的蜡笔涂了个圆圆的太阳,旁边是小阿妹的字:“青灯爷爷,我们照着您捐的图谱学做朝阳纹啦!这是我画的太阳,跟糖龙上的一样亮!”
笔记本里夹着七八张草稿纸,有的用铅笔描了七道弧线,弧线末端还画了小圆圈,像太阳的光斑;有的用彩笔涂了金纹,颜料没干时蹭出了淡淡的印子;最底下那张,纸角沾着点琥珀色的糖渍,画的朝阳纹旁边写着“虎头画的,他说要比小阿妹的圆”。翻到最后一页,贴着颗指甲盖大的糖珠,晶莹剔透,还能闻到淡淡的麦芽香,旁边的小字歪歪扭扭:“这是我们熬的糖,竹阿婆说跟爷爷图谱里的一样甜,您要是能尝就好啦。”
青灯的指腹轻轻碰了碰那颗糖珠,冰凉的触感里仿佛还留着孩子们熬糖时的温度。眼眶忽然就热了,他抬手抹了把,却蹭到了眼角的细纹——这双曾经握过糖勺、刻过糖纹的手,如今连翻书都得慢些。
十年前的画面突然涌了上来。也是这样一个初秋,爷爷躺在病床上,枯瘦的手紧紧攥着《民间糖艺图谱》,那本书的封皮已经磨得发白,边角卷了起来。爷爷的呼吸很轻,却硬是撑着劲,把书塞进他手里:“阿青,这书……是我跟你太爷爷学糖艺时传下来的,里面记了四十多种糖纹,还有熬糖的火候……你得好好收着,别让它烂在手里。”
那时青灯刚三十出头,在城里做设计,已经多年没碰过糖艺。他看着爷爷苍白的脸,攥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只觉得喉咙发紧,说不出话。爷爷又攥着他的手,指腹上的老茧蹭过他的掌心——那是几十年熬糖、刻糖留下的痕迹:“我知道你现在不做这个了,但……万一哪天有人想学呢?这手艺,不能断啊。”
爷爷走后,青灯把图谱锁进了樟木箱,跟爷爷的铜糖勺、竹刀放在一起。他试过翻开几次,看到里面爷爷用红笔写的批注“腊月熬糖要多添半勺糖,天冷冻得快”“刻龙纹要从龙尾开始,顺着竹篾的纹路”,心里就发堵。他总觉得,这书太重了,重得他扛不起来,只能任由它在箱子里落灰。
没想到,十年后,竟会从竹溪村的孩子们手里,收到这样一份“回信”。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林舟发来的消息,附了张截图:“青灯老师,数字糖龙的朝阳纹优化好了,您看看效果?”截图里的数字糖龙缓缓转动,龙角上的朝阳纹在虚拟晨光里泛着暖金色,点击一下,就能看到图谱里对应的纹样。
青灯忽然有了个念头。他手指有些发颤地点开对话框,敲了一行字:“林舟,能不能帮我把爷爷的旧图谱扫描进系统?孩子们学的时候,要是能随时看细节就好了。”
发出去没两分钟,林舟就回复了,消息后面还加了个笑脸:“青灯老师,我正跟技术部沟通‘故事绑定’功能呢!咱们不光扫描图谱,还能加个‘图谱批注’功能,您把爷爷说的技法、注意事项写上去,孩子们点一下纹样就能看到,边看边学,多方便!”
青灯看着那行字,嘴角不自觉地扬了起来。他起身走到樟木箱前,打开箱子,一股樟木的清香混着淡淡的糖香飘了出来。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民间糖艺图谱》,封皮上的折痕还在,里面的纸张已经泛黄,爷爷的批注用红笔写在页边,有些地方因为年代久了,字迹微微模糊。
接下来的三天,青灯把老屋的八仙桌擦得干干净净,铺上蓝布,把图谱摊在上面。他找来了扫描仪,又准备了支细头钢笔——爷爷以前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