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集:遗产保护(2 / 2)

加入书签

来。当屏幕上出现复原的糖龙制作流程动画时,评审专家们纷纷点头。

三个月后,好消息传来:糖龙遗址被列入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命名为“武夷山万历糖龙制作遗址”。同时,省文旅厅还拨款支持技艺复原项目,邀请了三位七十多岁的老糖匠,根据遗址的模具刻痕和史料记载,重新熬制蔗糖浆,浇筑糖龙。

复原那天,温如霜和风痕都在现场。老糖匠把熬得金黄的蔗糖浆倒进复刻的铜模里,蒸汽带着甜香弥漫开来。三天后,模具打开,一条半米长的糖龙卧在红绸上,琥珀色的龙身泛着光泽,龙鳞清晰可见,和石窟里的浮雕一模一样。

“成功了!”小林激动地拍手,温如霜却悄悄红了眼。她看向风痕,对方正举着相机,拍下糖龙与石窟浮雕同框的画面。阳光透过石窟的洞口照进来,落在糖龙上,像是给这件重生的遗产,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

后来,遗址旁建起了小小的展示馆,里面放着三维模型的互动屏,游客可以亲手“浇筑”数字糖龙;老糖匠们也开了培训班,教年轻人熬糖、制模。温如霜和风痕还在继续合作,他们计划把糖龙文化纳入当地的中小学课程,让更多人知道,在武夷山的云雾里,藏着一段关于糖与龙的甜蜜历史。

“你说,几百年前的工匠,会不会想到,他们的糖龙,会以这样的方式活下来?”一次,两人站在石窟前,看着游客们围着展示屏惊叹,温如霜忽然问道。

风痕笑着点头:“肯定想不到。但他们留下的不只是遗址,还有手艺和智慧。我们做的,就是把这些东西,好好传给下一个几百年。”

夕阳西下,石窟的影子拉得很长,龙形浮雕在暮色里静静矗立,像是在守护着这段跨越时空的甜蜜传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