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集:非遗申报(2 / 2)
着那些老物件,忽然指着一只缺了口的瓷碗问:\"这是做什么用的?\"七叔公接过碗,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缺口:\"调糖色用的。民国时我师父用它调的'霁红',做出来的龙鳞像夕阳落进水里。\"教授眼睛一亮:\"这就是活态传承的证据!\"
那天晚上,双生谷的灯亮到后半夜。林砚秋在申报书的最后写道:\"糖龙不是死的物件,是活在我们手里的念想。\"她写完抬头,看见陈阿明正在给七叔公拍最后的访谈,老人说起年轻时背着糖担子走街串巷的日子,眼里的光比灶膛里的火还亮。墙角的娃娃们已经趴在史料堆上睡着了,脸上还沾着没擦干净的糖渍。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爬上老槐树梢时,林砚秋把沉甸甸的申报材料箱装上了车。箱子上贴了张红纸,是小丫头们画的简笔画:一条歪歪扭扭的糖龙,嘴里衔着写有\"非遗\"二字的卷轴。车开出谷口时,她回头望了一眼,看见七叔公站在老槐树下,手里举着那只调糖色的瓷碗,碗沿的缺口在晨光里闪着微光。
陈阿明忽然指着前方叫了一声,林砚秋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不知何时,谷里的炊烟在晨雾中凝成了一条淡淡的龙形,正缓缓向天空游去。她忽然想起七叔公常说的那句话:\"真正的传承,是让手艺像龙一样,能飞,还能回家。\"
车窗外,霜降后的田野泛着清冽的光泽,像极了熬得正好的糖液。林砚秋轻轻抚摸着怀里那个红色U盘,仿佛触摸着一条正在苏醒的龙。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从双生谷到非遗名录,这条路或许很长,但只要锅里的糖还在熬,手里的龙就不会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