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贞观天子谋定和亲策 稳定西南边疆(1 / 2)

加入书签

夜已深,长安城的喧嚣早已沉寂,唯有皇城深处的立政殿,烛火如豆,穿透沉沉夜色,映照着殿内君臣议事的身影。

李世民身着常服,腰间束着玉带,正俯身凝视着案上铺开的吐蕃地图。那地图是鸿胪寺耗时三月绘制而成,山川河流、城郭关隘皆标注得清晰详尽,尤其是逻些城周边的雪山草原,用淡墨勾勒出险峻之势。他手指轻轻拂过地图上河源地区的纹路,那里是吐蕃与大唐的交界地带,也是近年摩擦不断的地方。

长孙无垢端坐在一旁,手中握着一支朱砂笔,不时在地图上圈点标注。她今日未施粉黛,素色的宫装更显温婉,却在眉宇间透着一股与寻常后妃不同的沉稳。见李世民久久不语,她放下笔,轻声道:“陛下,逻些城背靠念青唐古拉山,左右皆有峡谷天险,若要强攻,我军需翻越昆仑山脉,粮草转运困难不说,吐蕃骑兵又善在高原作战,怕是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李世民抬眸看向她,眼中带着几分赞许:“皇后所言极是。近年西域初定,安西四镇尚需安抚,若西南再起战事,双线用兵,朕的朝堂怕是难以支撑。”他叹了口气,指尖在案几上轻轻叩动,发出清脆的声响,“禄东赞三番五次派使者求亲,表面上恭敬有加,实则是想探我大唐虚实。他那点心思,朕岂会不知?”

“臣妾倒有个主意。”长孙无垢微微一笑,伸手点向地图上的河源地区,“陛下可借和亲之名,应允吐蕃的请求。派一位聪慧知礼的宗室公主前往,再让她带些工匠、农师随行。吐蕃百姓多以游牧为生,粮食时常短缺,我们教他们耕种之法;他们纺织技术粗陋,我们便传他们桑蚕之术。日子久了,吐蕃百姓感念大唐的好处,人心自然向我。人心安了,边疆何愁不稳?”

她的话音刚落,殿外便传来内侍的通报声:“江夏王李道宗、河间王李孝恭奉命求见。”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道:“宣他们进来。”

片刻后,两位王爷并肩走入殿中。李孝恭身着紫色朝服,身形微胖,脸上带着几分武将的豪爽;李道宗则身形挺拔,面容刚毅,眉宇间透着常年驻守边关的风霜之气。二人行礼完毕,分宾主坐下。

李孝恭刚一落座,便忍不住开口道:“二哥,禄东赞那老狐狸的心思,臣弟可瞧得明白!求亲是假,想借着和亲的由头,探我大唐的军事实力、粮草储备,才是真的!”他性子急躁,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依臣弟之见,不如直接回绝了他,再派大军驻守西南边境,看他敢不敢轻举妄动!”

李道宗轻轻摇了摇头,接过话头道:“河间王此言差矣。吐蕃与我大唐接壤千里,若真要开战,便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如今我军主力多在西域,西南防线本就薄弱,若此时与吐蕃交恶,怕是会顾此失彼。和亲虽是权宜之计,却能暂息兵戈,让我们有时间经营西域,巩固边防。待西域安定,再回头收拾吐蕃,便从容多了。”

李世民听着二人的争论,不发一言,只是目光沉沉地看着案上的地图。过了许久,他才看向李道宗,缓缓开口:“道宗,你久在边关,熟知吐蕃的风土人情和军事实力。朕想派一位宗室公主和亲,你觉得谁最合适?”

李道宗闻言,沉吟片刻,目光不自觉地看向长孙无垢。而李孝恭也似有所悟,忽然抚掌笑道:“二哥二嫂的意思,臣弟明白了!”他转头看向李道宗,眼中带着几分笑意,“二弟,论起宗室之中,既有才学又懂实务的公主,当属你家文成那丫头了吧?”

李道宗心中一动,随即抚须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文成这丫头,自小聪慧过人,不仅饱读诗书,还跟着皇嫂学了不少农桑医术。她性子沉稳,遇事有主见,若真让她去了吐蕃,定能担此重任。”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舍,“只是……她毕竟是臣的掌上明珠,这一去吐蕃,路途遥远,怕是此生难再相见了。”

长孙无垢见他神情动容,温声道:“江夏王放心,文成公主此去,并非寻常和亲。长孙皇后对李世民说道:臣妾已备好了一份特殊的嫁妆清单——除了寻常的金银绸缎、珠宝玉器,更有数千石粮种、百余套农具,以及上百卷医书、农书。臣妾还特地挑选了二十名经验丰富的农博士、五名医术高明的太医随行。”她看向李世民,语气坚定,“要让吐蕃人知道,我大唐不光有铁骑铮铮,更有能让百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