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故将凋零秋满长安 老帅孤枪忆旧袍(1 / 3)
书接前回。风尘三侠与张三丰、觉远罗汉等九圣于少林大雄宝殿论道七日,纵谈儒释道三家真谛,又论及天下武道传承、大唐国运兴衰,末了各抒己志,或归山苦修,或云游济世,或隐于市井观风,九圣身影渐次淡出江湖,暂且不表。
单说这八水环绕的长安城,自九圣离去后,光阴荏苒,又过了两载春秋。渭水的波痕涨了又落,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被车辙碾出的凹痕添了新纹,坊市间的喧嚣依旧如昔——卖炭翁的吆喝穿巷而过,波斯胡商的琉璃盏在晨光里流转,小儿们举着糖画追逐打闹,溅起的尘土混着桂花的香气,是长安独有的烟火气。只是那朱雀大街尽头,当年太宗皇帝御驾亲征时,老将们扬尘送别、铁甲映日的景象,却如褪色的绢画,被岁月悄悄晕染得模糊。当年随太宗皇帝平定四海、又随苏定方远征异域的老弟兄们,恰似秋后的草木,经不得霜风一吹,便接二连三地凋零了。
最先去的,是屈突通、屈突盖这对同袍同骨的将门弟兄。说起这二人,长安城里的老卒们无不竖起拇指——当年苏定方挂帅平定西突厥,兵至鹰娑川,遇颉利可汗麾下猛将莫贺咄设率三万铁骑据险而守,正是这弟兄二人一守一攻,硬生生撕开了敌军防线。屈突通生得面沉如水,用兵素来持重,当日他领两千步卒守左翼山口,敌军轮番冲击了七次,箭矢如蝗般落进阵中,他麾下士卒连眼皮都未眨一下,盾牌组成的防线竟如铜墙铁壁,连一只飞鸟都插翅难越;胞弟屈突盖却截然相反,性如烈火,善使一柄镔铁长刀,每逢战阵必身先士卒,那日他见右翼敌军阵型松动,竟单骑突入敌阵,刀光过处,敌兵首级纷纷落地,直杀得浑身浴血,仍高呼着“随我杀贼”,硬生生将莫贺咄设的中军搅得大乱,为苏定方的主力合围争取了时辰。那一战,鹰娑川的草被鲜血浸成了暗红色,屈突兄弟的威名也随捷报传遍了西域。
两载前的暮春,长安城里忽降一场罕见的暴雨,淅淅沥沥下了三日未歇。屈突通已是七十九岁高龄,腿脚虽有些不便,却仍爱坐在府中廊下,就着雨声听家人讲市井传闻。那日午后,雨势稍歇,檐角的水珠串成帘,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他望着院角那株老槐树,忽然想起当年在雪山与西突厥作战的日子——那时天寒地冻,雪没膝盖,夜里宿营时雪水顺着帐篷缝隙灌进靴筒,冻得脚趾发麻,他与屈突盖、史大奈等人挤在一处,围着篝火烤着冻硬的面饼,听苏定方讲日后平定西域、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念想。想着想着,他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对身旁端茶的老仆说:“那年雪山的雪,比这雨凉多了……老弟兄们在那边,该等急了,我也该去见他们了。”
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说要去坊市买些茶叶。当晚,家人见他躺在床上,神态安详,呼吸已绝,枕边还放着一枚当年从鹰娑川战场上捡回的、被箭簇击穿的铜钉——那是当年屈突盖替他挡下一箭后,二人合力从敌兵尸身上拔下的,相伴了近四十载。
屈突盖闻听兄长噩耗,如遭雷击。他本就因早年战伤缠身,近些年常咳疾发作,此刻扶着兄长的灵柩,竟连哭都发不出声,只是死死盯着灵前悬挂的兄长画像,画像上的屈突通身披铠甲,目光如炬,还是当年鹰娑川时的模样。他在灵前守了三日三夜,水米未进,第四日清晨,忽觉胸口一阵翻涌,猛地咳出一口鲜血,溅在灵前的白烛上,烛火摇曳间,他指着墙上悬挂的那副旧甲——那是当年平定西突厥后,太宗皇帝亲赐的明光铠,甲胄上还留着一道刀痕,是莫贺咄设的长刀所划。他颤巍巍地对儿子屈突诠道:“把这甲……还给陛下……就说……屈突家的儿郎,守得住大唐的疆土,没辜负陛下的信任……”话音未落,头一歪,溘然长逝。
兄弟二人相继辞世的消息,像一阵寒风,吹遍了长安的军营。那日午后,老将史大奈正在万年县的校场上,看后生们演练枪法。这位当年从突厥来降的猛将,如今已是八十一岁高龄,满头白发如霜,背脊却依旧挺直。他本是突厥阿史那部的贵族,当年见太宗皇帝仁政爱民,便率部归唐,一生随太宗、苏定方南征北战,从洛阳城下到辽东半岛,从漠北草原到西域诸国,不知饮过多少战血,身上的伤疤多得数不清——左肩肩胛骨里,至今还嵌着一枚当年洛阳之战时的箭簇,那是屈突通替他挡下的。
那日校场上,后生们持枪演练的正是苏定方所创的“破阵枪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