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天竺风云起 玄策借兵还(1 / 4)

加入书签

贞观十七年的春日,长安城的晨光如金箔般洒在紫宸殿的琉璃瓦上,殿内暖炉燃着上好的银霜炭,暖意裹着淡淡的龙涎香,漫过阶前的鎏金铜鹤。李世民身着赭黄常服,正倚在御座旁的软榻上,手中展开薛仁贵从辽东送来的奏报,绢纸在指尖轻轻滑动,目光扫过“辽阳、辽东郡等地阡陌纵横,商旅不绝,夷汉百姓共居耕织,仓廪渐丰”几行字时,他原本微蹙的眉峰缓缓舒展,忽然抬手抚掌,朗声道:“薛礼果然不负所望!朕当初派他镇守辽东,便是看中他既有将帅之才,又懂安抚百姓,如今辽东安定,边尘不起,朕心甚慰啊!”

侍立在侧的长孙皇后身着素色绣暗花的宫装,闻言上前两步,从李世民手中接过奏报,纤指拂过字迹工整的墨痕,细细读罢,柔声道:“辽东安稳,边境无虞,陛下这些日子为春耕、漕运之事劳心,也能少些烦忧了。只是臣妾昨日听闻鸿胪寺的官员提及,西南方向的天竺诸国,近年时有异动——往来于蜀地与天竺的商队,近半年来已三次遇劫,商人们或死或伤,货物被洗劫一空,连护送的兵丁都有折损。天竺虽远,却是我大唐通好的邦国,这般乱象若不处置,恐伤了两国情谊,是不是该派个得力之人去看看?”

李世民指尖轻轻叩着软榻的扶手,沉吟片刻后颔首:“皇后所言极是。天竺诸国虽分立,但自武德年间便与我大唐通使,近年更是常献奇珍异兽,也算有通好之意,理当维系这份邦交。朕倒想起一人,此人曾随李义表出使天竺,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且行事果决,有胆有识,定能担此重任。”说罢,他抬眸看向殿外,朗声道:“传旨,宣王玄策进殿!”

不多时,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一身绯色官袍的王玄策快步步入殿中。他年近四十,面容清瘦,却双目炯炯,腰间佩着一柄狭长的横刀,步履间透着几分干练——当年随李义表出使天竺,他一路记录山川地理、诸国风俗,归国后着成《中天竺行记》,虽未大肆宣扬,却在朝堂上留下了“熟谙西域”的印象。王玄策走到殿中,撩袍跪地,声音铿锵:“臣王玄策,叩见陛下、皇后娘娘,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玄策平身。”李世民的声音带着几分温和,“今有一事托付于你:天竺诸国近来动荡,商路受阻,朕命你为正使,率使团出使天竺,一则安抚诸国君主,阐明我大唐愿继续通好之意;二则疏通商路,查明商队遇劫的缘由,若有作乱者,需助天竺诸国平乱。此去路途遥远,责任重大,你可愿往?”

王玄策闻言,心中一振——他自归唐后,虽在鸿胪寺任职,却总想着再赴西域,将大唐的威仪播撒到更远的地方。此刻得陛下重托,他当即躬身,双手抱拳过头顶:“臣遵旨!臣定不辱使命,带大唐国威于域外,护商路通畅,安诸国民心!”

三日后,长安城西的渭水渡口,春风拂过岸边的垂柳,将新绿的枝条吹得摇曳生姿。王玄策率领三十余名随从,已整装待发——随从皆是从禁军与鸿胪寺中挑选的精锐,有的精通武艺,有的熟悉天竺语言,还有的擅长医术、算术,以备路上所需。马车上载着丝绸、瓷器、茶叶等国礼,每一件都精致华美,透着大唐的富庶与体面。王玄策勒住马缰,回头望了一眼远处的长安城,城楼巍峨,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他深吸一口气,随即调转马头,沉声道:“出发!”

一行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西行的尘土中。他们沿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先过河西走廊,再穿玉门关,越葱岭时,正值春雪消融,山路湿滑难行,有的随从不慎摔下马背,摔伤了腿,王玄策便亲自扶着他,让他坐在马车上,自己则牵着马步行;过雪山时,寒风如刀割,不少人冻得嘴唇发紫,他便命人燃起篝火,煮上热茶,让众人取暖。历时四个月,当他们终于看到天竺地界的热带雨林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那些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藤蔓如虬龙般缠绕在树干上,林间不时传来陌生的鸟鸣,透着异域的生机。

彼时的天竺,并非统一的国家,而是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其中以中天竺最为强盛——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戒日王)在位时,曾统一北印度,与大唐关系交好,可惜去年尸罗逸多病逝,国中无嗣,权臣阿罗那顺趁机篡位,自立为王。王玄策深知,要安抚天竺诸国,必先拜访中天竺,于是按礼决定先往中天竺的都城茶镈和罗城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