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辽疆安靖迎家眷 骨肉重逢话离情(2 / 3)

加入书签

原男子的温润,如今却被辽东的日晒风吹得成了深褐色,鬓角还添了几根白发,像落了点霜。她喉头微动,半晌才轻声说:“在这边……苦了你了。”说着,她伸手拂去他肩头的风尘,指尖不经意触到他甲胄上的磨损痕迹,指尖一颤——她认得这处痕迹,去年他派人送家书时,曾在信里提过,那是平定叛乱时,为护着百姓,被敌军弯刀划到的。

“不苦。”薛仁贵握住她的手,他的掌心满是厚茧,那是常年握弓、握笔磨出来的,蹭得她指腹微微发痒,“你看这辽东,如今多安稳。”他指着码头边卸货的商队,那里有中原运来的丝绸、茶叶,还有高句丽商贩运来的皮毛、药材,搬运的人脸上都带着笑意,“从前这里百姓吃不饱饭,如今农田里的庄稼一年比一年好,中原的货能运进来,辽东的货能运出去,百姓日子好了,我心里就踏实。”

柳银环望着他眼底的光,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他这辈子,从来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国,为了百姓,如今能看到辽东太平,比什么都让他满足。她轻轻点头,没再多说,只把他的手攥得更紧了些。

“爹爹!”薛讷这时走上前,学着军中将士的模样,双手抱拳,躬身行礼,动作虽还有几分少年人的生涩,却透着认真,“儿子在家跟着张师父练箭,如今已经能射中三十步外的靶心了!等过几日,我射给爹爹看!”

薛丁山也不甘示弱,拉着薛仁贵的衣角,仰着小脸说:“爹爹,我也不差!先生教的《孙子兵法》,我已经能背前三篇了,你考考我好不好?”

薛仁贵看着两个儿子,心里满是欣慰。他摸了摸薛讷的头,又揉了揉薛丁山的发顶,笑着说:“好,都好!我儿讷儿有勇,丁山有谋,都是好样的!”

一家人说说笑笑,往都护府走去。薛金莲趴在薛仁贵肩头,小脑袋转来转去,好奇地看着路边的景象。路过一条小巷时,她看见几个高句丽孩童在玩石子,他们穿着窄袖的胡服,头发梳成小髻,便指着他们问:“娘亲,他们的衣服怎么和我们不一样呀?”

柳银环顺着她的手指望去,柔声说:“他们是高句丽的小朋友,和金莲一样,都是大唐的百姓呀。以后金莲要是遇到他们,要和他们好好相处,知道吗?”

薛金莲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声说:“知道了,娘亲说要和大家做好朋友。”

到了都护府,柳银环刚进院门,就看见廊下晾晒着不少草药,墙角堆着几捆农书,案上还摊开着一张辽东舆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各处的屯田、驿站。她无奈又好笑地看着薛仁贵:“我就知道你闲不住,把家都搬来衙署了。你呀,就是操心的命。”

薛仁贵挠挠头,笑着没说话。柳银环也没再多说,打开带来的行囊,从里面取出一个陶罐:“这是你爱吃的腌菜,我特意多做了些,用麻油封了口,能放许久。”又拿出几件衣物,“这是给你做的新锦袍,辽东风大,我在里面加了层羊绒,穿着暖和。”

她又从行囊底层取出一叠纸,递给薛仁贵:“这是讷儿练箭的靶纸,你看看,从一开始的箭箭脱靶,到后来能射中靶心,进步快着呢。”薛讷站在一旁,听着母亲的话,脸颊微微泛红,却还是挺直了腰板,等着父亲的评价。

薛仁贵接过靶纸,一张一张翻看,从最初歪歪扭扭的箭孔,到后来越来越密集的靶心,能想象出儿子每日清晨在庭院里练箭的模样。他抬头看向薛讷,眼神里满是赞许:“好,练得用心,比爹爹当年十岁时强多了。”

柳银环这时又想起什么,笑着看向薛金莲:“金莲,你给爹爹准备的东西,不拿出来吗?”

薛金莲闻言,脸一下子红了,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箭囊,箭囊是用粉色的丝线绣的,上面绣着一只小老虎,老虎的眼睛是用黑色的珠子缝的,只是针脚有些歪歪扭扭,老虎的身子也有些圆滚滚的。她双手捧着箭囊,递到薛仁贵面前,小声说:“爹爹,这是我绣的……老虎……像不像?我绣了好久,针脚有点歪,你别笑我。”

薛仁贵接过箭囊,指尖触到柔软的丝线,心里暖得发烫。他仔细看着上面的小老虎,虽然针脚不算整齐,却透着孩子的认真,那圆滚滚的身子,倒比画里的老虎多了几分可爱。他把箭囊珍而重之地挂在腰间,又把薛金莲抱起来,在她脸上亲了一口:“像!比画里的老虎还威风!我儿金莲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