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白袍将勇破敌阵 唐太宗凯还长安(2 / 3)

加入书签

沙场,深知驻璧山险在地形,却弱在粮草——高句丽守军虽有三万,粮草却只够支撑十日。遂一面令苏定方率大军在山前虚张声势,每日擂鼓呐喊,架设云梯佯装攻城;一面亲率五千轻骑,绕至山后百余里的粮道,趁夜突袭高句丽的粮草大营。果不其然,三日后驻璧山守军便因断粮自乱阵脚,唐军趁势猛攻,一举拿下险地。

谁知攻破驻璧山后,大军向安市城进军途中,却出了个岔子。军中偏将郭戴峰,乃是隋末名将郭衍之后,却半点未继承其父的忠勇,反而为人奸猾,嫉贤妒能。见薛仁贵屡立奇功,深得诸将赏识,郭戴峰心中妒火中烧,竟暗中使绊子——先是克扣薛仁贵麾下将士的粮草,后又在传递军情时故意延误,险些导致薛仁贵的先锋营陷入高句丽的埋伏。

亏得长孙皇后出征前曾对天子进言:“郭戴峰人品低劣,其父郭衍虽忠,此子却好嫉贤妒能,若留军中,必为祸患,陛下当留心提防。”李积查明实情后,怒不可遏,当即在中军大帐召集诸将,历数郭戴峰的罪状,下令将其推出辕门斩首示众。此举大快人心,军中将士无不拍手称快,自此再无人敢徇私舞弊、延误军情。

与此同时,副帅刘仁轨率领的水师也在海上大展神威。刘仁轨久在江淮治水,深谙水战之法,此次率战船三百艘,从登州出海,沿辽东半岛南岸东进。高句丽与百济的联军在熊津江口设防,战船虽多,却多是小型快船,哪里抵得住唐军的楼船巨舰?刘仁轨令战船列成“一字长蛇阵”,楼船上的炮石如雨般砸向敌军战船,火箭更是射得敌军船只火光冲天。不到半日,唐军便攻破熊津江口,随后又接连拿下百济的周留城、高句丽的平壤港,断绝了敌军的海上退路,与陆军形成夹击之势。

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得知安市城失守、辽东尽归大唐,水师又被刘仁轨击溃,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那三个儿子——长子渊男生、次子渊男健、三子渊男产,虽也算有些武艺和谋略,却在唐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损兵折将不说,连平壤城的外围防线都已被唐军突破。父子几人在平壤城内商议再三,知道大势已去,再抵抗下去只能是城破人亡,只得硬着头皮写下降书顺表,派使者前往唐军大营请降,愿向大唐称臣纳贡,永为藩属。

贞观天子李世民在安市城接到降书后,心中大悦。他召集群臣商议,李积奏道:“高句丽虽已请降,但渊盖苏文狼子野心,不可不防。臣请陛下留兵镇守辽东,安抚百姓,整编降军,再徐徐图之。”刘仁轨也道:“百济虽未明降,却已元气大伤,臣愿率水师留驻熊津江口,震慑百济,使其不敢再生异心。”

天子准奏,遂下令:李积留镇辽东,节制辽东诸军;刘仁轨率水师留驻熊津,安抚百济遗民;苏定方、薛仁贵等诸将随驾班师还朝。随后数月,李积在辽东推行均田制,开设官学,传播华夏文字;刘仁轨则在百济境内减免赋税,与民休息,辽东与半岛之地渐趋安定。

这日,班师大军从安市城出发,向长安进发。一路上,百姓箪食壶浆,夹道相送,不少辽东父老跪在路边,泣道:“三百年了,我们终于又做回汉家子民了!”天子见状,心中感慨,对身旁苏定方道:“当年长孙皇后曾言,辽东乃天然粮仓,物产丰饶,收回之后,大唐必更兴旺。今日看来,果然不虚。”

大军行至幽州时,天子便下旨论功行赏:英国公李积晋位司空,食邑加千户;邢国公苏定方加授左骁卫大将军,赐锦缎千匹;乐城郡公刘仁轨擢升兵部尚书,赏黄金百两;江夏王李道宗赏食邑三千户,赐免死铁券;少年将军薛仁贵更是连升三级,从骠骑将军封为游击将军,赐金百两、锦缎千匹,其家人也被接入长安居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随驾出征的,还有秦琼秦二爷的两个儿子——长子秦用,字怀道,掌中一对八棱紫金锤,重八十余斤,在攻打安市城时,曾一锤砸开城门,立下大功;次子秦怀玉,枪法精湛,更继承了秦家锏法的灵动,在辽水之战中,曾单骑救下被围的程咬金,兄弟二人在战场上相互照应,英勇不减其父,也算没辱没秦家门楣。

当年贾柳楼三十六友,此次随驾出征的老将们几乎都来了——程咬金、徐茂公(李积)、尉迟恭、段志玄、刘洪基、殷开山、盛彦师等人,虽皆鬓角染霜,却依旧精神矍铄,在战场上奋勇争先,不负当年豪情。只是这三十六友中,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