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国泰民安筹海舰 半岛烽烟动唐旌(2 / 3)
“百济背信弃义,勾结高句丽,侵凌藩属;倭奴狼子野心,趁火打劫,染指我海东秩序。此非一国之争,乃天下纲纪之战!”
他目光如炬,一字一句道:“我大唐之所以立于万邦之上,非仅凭甲兵之利,更在守信义、护弱小、正纲常!今新罗蒙难,若袖手旁观,则四方藩属何所依?华夏威仪何所立?”
殿中群臣无不凛然动容。
房玄龄出列奏道:“陛下明鉴,当速遣使赴洛阳,召苏定方将军回京议政。此人久镇边陲,熟谙东北夷情势,且用兵如神,实为统帅不二人选。”
“准。”李世民果断下令,“即刻八百里加急,召苏定方还朝!另命工部加紧督造战舰,兵部筹备粮草器械,户部拨款二十万贯以充军资。”
他又转向刘仁轨奏报中的楼船图纸,沉吟片刻,提笔批下一令:“命刘仁轨率水师主力南下莱州,集结待命;同时派出快船十艘,潜入熊津江外海,侦察倭寇动向,不得妄动,但求详实。”
诏令一道道传出,太极殿内灯火通明,直至深夜。值夜内侍悄悄更换蜡烛时,只见天子仍伏案批阅军情文书,肩披紫貂,眉宇间透出坚毅与决断。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落宫墙。长安城万籁俱寂,唯有皇城深处,灯火未熄。
谁都知道——
太平岁月或将终结,
而大唐的战旗,即将再度猎猎飞扬于东海之滨。
半岛烽烟起,唐旌动九霄。
这一场关乎国运与道义的远征,已然拉开序幕。
***
此时,千里之外的洛阳城郊,春风拂柳,桃花灼灼。苏定方正立于自家府邸后的练武场上,一身素色劲装,手持一杆寒铁长枪,枪尖点地,身形如松。他年近五旬,鬓角微霜,然双目炯炯,气势如渊渟岳峙。每日晨起练枪,是他三十年戎马生涯从未中断的习惯。
身旁小童递来汗巾,怯生生道:“将军,听说朝廷又要打仗了?”
苏定方微微一笑,接过汗巾拭去额角热汗,目光投向长安方向:“朝廷之事,岂是你我能妄议?但若有诏命至,无论生死,吾必赴之。”
话音刚落,远处马蹄声骤起,烟尘滚滚。一骑飞驰而来,马背上骑士铠甲残破,腰悬虎符,正是八百里加急的御前信使。
“苏将军接旨!”那信使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双手奉上黄绸圣旨。
苏定方整衣束甲,肃然跪拜。圣旨宣读完毕,他双手接过,神情平静,却隐隐有战意涌动于眸底。
“果然是时候了。”他低声自语,抬头望天,见东方乌云压境,雷声隐隐。
他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征战,而是大唐能否真正掌控海东格局的关键一役。百济反复无常,高句丽桀骜不驯,倭国觊觎已久——三股势力交织,如同一张巨网,试图撕裂大唐在东亚的宗主权威。
而他,苏定方,曾平西域、定突厥、镇吐蕃,如今又要肩负起荡平海东之责。
当晚,他在书房独坐,摊开一幅泛黄的半岛地形图,那是他十年前巡视辽东时亲手绘制。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凝重的脸庞。他取出朱砂笔,在熊津江、泗沘城、金城三地重重圈画,又在海上航线旁标注潮汐规律与季风走势。
“倭人擅舟楫,百济据险要,若正面强攻,恐损兵折将。”他喃喃道,“不如声东击西,以水师牵制其主力,再由陆路奇袭其腹心。”
他提笔写下初步方略,又唤来亲兵校尉:“速传我令,召集麾下十三营将领明日午时于校场集合,备马、整甲、点兵,随时准备出发。”
夜深人静,苏定方披衣起身,步入庭院。春风吹动他的战袍,猎猎作响。他仰望星空,北斗七星熠熠生辉。
“古来名将,皆生于乱世。”他轻叹,“然盛世亦需守护者。我不入地狱,谁渡苍生?”
次日清晨,洛阳城门开启,一队铁甲骑兵缓缓而出,旌旗猎猎,上书“苏”字大旗迎风招展。百姓纷纷驻足观望,有人低语:“那是苏大将军,又要出征了吗?”
“是啊,听说新罗危急,大唐不能不管。”
“有苏将军在,贼寇必败!”
马蹄踏过青石街,尘土飞扬,渐行渐远。而在长安,李世民站在太极殿高台之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